暑期4000余名志愿者服務世園會 獲贊“最內行”
每天行走近3萬步,無論是30℃以上的高溫還是刮風下雨從未缺席,用最美的微笑和最高的熱情為前來參觀的中外游客提供咨詢、指引、講解服務。這個暑假,來自北京和河北張家口各個高校的約4000名大學生沒有回家,而是來到世園會,成為了一名世園會志愿者,他們的專業服務,得到了各展館負責人和游客的一致好評。
不顧高溫或雨淋
每日站崗5小時
“你看矗立在志愿者崗亭旁邊的這把遮陽傘,平時我們用不著,下雨時我們更用不著。”夏天的世園,烈日炎炎,溫度幾乎每天都在30℃以上。走進世園會,記者看到,即便是驕陽似火,志愿者們也沒一直站在遮陽傘內,時常因為為游客指路,而曬在陽光下。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趙逸涵在生活體驗館進行志愿服務,她告訴記者,每天站崗10個小時,她和搭檔一人5小時。在站崗的過程中,培訓時學習的禮儀知識都深記在心。站姿、步伐、語氣等,都是需要注意的細節,不能因為陽光一曬,就懈怠下來,影響志愿者的形象。“每天最開心的,就是能回答游客的一些問題。”趙逸涵說,這樣會讓她覺得這一天的站崗是“值得的”。
六、七月的天,說變就變。上午還是晴天,下午突然烏云密布,下起了雨。隨著雨勢漸強,游客們一路小跑,紛紛向遮陽傘和各個場館跑去,然而各個場館附近的志愿者卻沿著游客們相反的方向,排列在路的兩邊,引導游客有序避雨。“避免游客們都跑去一個地方。”趙逸涵說,經過了一陣最猛的風雨后,她終于可以停下來,稍作休息。盡管她穿著雨衣,戴著帽子,雨水仍然打濕了她的頭發,幾滴雨珠沿著她的額頭往下滑。“我得趕緊去巡視了。”話音剛落,她又踏進了雨中。
大手牽著小手
陪“特殊客人”逛世園
7月8日,世園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們是來自大涼山可愛而又質樸的彝族孩子們。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首都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的志愿者接待了這群“小客人”。
志愿者們很快與孩子們建立起了友誼與信任,這份珍貴的友誼跨越了城市、年齡的距離,為大涼山的孩子們帶去了無限的關愛,孩子們的熱情也感染著志愿者們。在進行了初步交流之后,大涼山的孩子們為志愿者們帶來了精心準備的歌舞表演,孩子們的民族服飾美麗特別,歌聲帶著獨特的韻味,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之后孩子們還和志愿者們合作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國》,讓現場氣氛更加活躍。
午飯過后,志愿者們分組帶著孩子們參觀整個園區。在生態展示區,孩子們一路歡聲笑語,志愿者們與孩子們大手牽小手,穿過蘆葦叢,走過小橋流水。在參觀的路上,孩子們還開設了“語言小課堂”,志愿者們接受了孩子們熱情的邀請,學習了彝族文化方言,同時教給他們《八百標兵奔北坡》的繞口令。
這一天的行程被排得滿滿的,大涼山的孩子們也大開眼界。在世界園藝展區,獨特的異域風情、清逸雅致的日式建筑、科技感十足的卡塔爾空中花園各式各樣的展館引得孩子們贊嘆連連;在國際館,緬甸等諸多國家的特色展品讓孩子們眼花繚亂。
“這次世園會之旅讓很多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大三學生吳京澤告訴記者,雖然這短短一天的時間不能滿足孩子們對世園會的全部幻想,卻足以使孩子們與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建立起友誼,通過世園會的窗口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對大山外的世界多了更多美好的記憶。
引導員、翻譯員、講解員
各個崗位爭當“內行”
“我們這一天走下來,加上為游客指引,一天30000步是常有的事。”在世園會園內負責國際館指引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學學生王曉瑋告訴記者,來國際館參觀的游客較多,王曉瑋走的路、說的話也會更多一些。
在向游客指明正確路線的同時,王曉瑋還經常被問到“國際館都包括哪些內容”、“世園會還推薦哪些場館”、“白天來還是晚上來更好玩”等問題,幾天的志愿服務下來,王曉瑋儼然成了一個出色的“導游”,可以向全國各地來游玩的游客推薦“最佳游玩路線”。
和王曉瑋不同,在經過了幾天的志愿服務之后,在東非展區服務的北京理工大學學生許必增則成了一名出色的翻譯。“您現在看到的這個工藝品是烏木做的,非洲會在特有的節日里掛在墻上,這些工藝品會依據寬厚大小的不同而被定為不同的價格。”在烏干達展區內,一件件具有非洲特色的工藝品正在展出,許必增英語說得不錯,自發地當上了烏干達工作人員和游客之間的翻譯,剛開始,是對方說一句,他翻譯一句,幾天下來,他已經能完整、生動地介紹每一個工藝品的故事了,被烏干達展館負責人評為“最內行翻譯員”。
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研究生王寧在中國館負責講解工作,剛得知自己要做講解員的時候,他內心充滿了期待,還有一點點緊張和不安。在上崗前,他加入了上一批志愿者群和“前輩”提前對接,他從上一批志愿者手里拿到了講解詞,自己打印出來,勾勾畫畫,在上邊密密麻麻地劃出了關鍵詞和重點內容,并在上崗前提前熟悉展區位置,和另一位同學一組脫稿“對詞”。
“講解員真不是背過講解詞就成。”王寧認為,熟背講解詞只是對解說員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作為志愿者要有服務意識,比如說提醒游客注意腳下安全、有老人或者孩子的家庭要適當放慢速度等。“有可能我們不經意的某個舉動就會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而這些都是講解詞里沒有的。對于王寧來說,這次的志愿服務經歷是一段非常珍貴的體驗,做中國館的講解員不僅鍛煉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使他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熱愛。
志愿花絮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