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急需技能人才
搭建好從實驗室到流水線的創新鏈條,有助于科研人員和一線工程人員通力配合,優勢互補,夯實我國制造業乃至全社會的創新基石
前不久,筆者到江蘇某科技園區調研時聽到一件新鮮事:當地幾家企業談及為何在此落戶時,一個吸引他們的條件,是園區管理部門搭建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
培訓中心并不直接產生效益,也不減少成本,為何受青睞?原來,這些剛剛落戶園區的企業,有的要建設新生產線,有的要優化工藝流程,新入職員工需要培訓,老員工也需要“充電”。培訓中心面對企業的這些需求,定期邀請專家和資深工程師,有針對性地講解技能要點、分享實踐案例,幫助提升員工的動手能力,增強操作經驗。正是因為切中了企業的用工痛點,這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成為吸引企業入駐的法寶。
實際上,提升員工職業技能,并非少數企業的渴求。筆者曾聽某汽車電子制造公司負責人訴苦:雖然目前行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已經很高,但一些關鍵的零部件仍然需要手工打磨。企業開出高薪招聘有技術、有經驗的員工,可符合要求的應聘者寥寥無幾,崗位常年缺額。近年來,一些地區出現的“用工荒”一定程度上是“技工荒”,背后是員工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
技術工人是支撐制造業的重要基礎。在工程上,任何創新理念與設計落到實處,最終需要依靠技術工人的巧手來實現。德國、日本等制造業之所以發達,背后依靠的正是一支大規模、高質量的技能人才隊伍。在日本,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高達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6%,高級技工缺口在千萬人左右。我國產業工人整體素質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眼下,我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一方面需要一批優秀的科技領軍人才,加強基礎研發,努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另一方面需要一批素質高、動手能力強、能夠獨當一面的技術型人才隊伍。搭建好從實驗室到流水線的創新鏈條,有助于科研人員和一線技術人員通力配合,優勢互補,夯實我國制造業乃至全社會的創新基石。我國近年來大力發展職業技能人才教育,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基本構建起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制度體系。當前,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整個社會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接產業用工需求;同時逐步健全人才評價機制,讓優秀技術人才獲得足夠的認可與尊重,培養出一批時代需要的大國工匠。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3日 19 版)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