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里之外的杭州打拼,一年只能回一次家!來杭姑娘:鄉音總是改不掉,最怕家中父母……
所謂“近鄉情更怯”,每每臨近春節,思鄉之情似乎都會比以往更甚,家鄉在深夜的時候總會化成無數記憶的碎片:童年放鞭炮時的捂住耳朵奔跑,嗦著冰糖葫蘆壓著家鄉每一條小路;除夕夜八點鐘準時圍在電視旁看春晚,十二點鐘聲一響準時端上桌面的水餃;串親戚時欲拒還迎的紅包;還有第一次離家父母留下的背影……
有些時候也常常會想,在杭州打拼,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究竟是圖什么?志玲還記得曾經和北方的同學一起吃飯,店老板恰好是她的老鄉,同學一聽到熟悉的家鄉話,就忍不住上前侃侃而談,再回到座位上的時候,眼眶已經泛紅。
這或許就是鄉音的魅力,無論身處何方,當家鄉的方言漂洋過海入耳畔,內心都會情不自禁孕生出一股鄉愁。而這“鄉音”又有著各種各樣的形式與詮釋……
在19樓論壇上征集到的三個關于家鄉的故事,可能正好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她鄉求學,改不掉一口鄉音
2016年,小琦離開濟南,來到杭州,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作為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她更多的是學習如何改掉鄉音,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是,常常會有這樣的時刻,當室友與家人打電話時,經常會冒出自己怎么也聽不懂的當地方言。而她自己碰到老鄉時,也常會不自覺的開啟家鄉話模式,似乎這時只有家鄉話才能表達情緒。
雖然說方言的機會很少了,可是每當在杭州聽到山東話,她還是倍感親切。“有一次打快車,聽著司機的口音,心里想著,嗯!有那個味兒,就問了一句師傅是不是山東人,果不其然司機是老鄉,當時覺得心里特別溫暖。”
身處異鄉,如果耳畔突然響起熟悉的鄉音,那種親切和激動,語言難以描述。
思念是抽象的,但它總被一些人、事、物賦予了更具象的意義。
問及小琦思念家鄉的什么,她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是濟南的雨。”和杭州的雨相比,濟南的雨總有一些北方人的粗獷,雨珠大而急,而杭州的雨,延綿持久。作為一個北方人,剛來杭州時,她很難適應。如果趕上雨季,她便覺得更難熬了。
但是,每次假期回到濟南,看到濟南的雨,她總有些記憶被喚醒。想起自己小時候,大雨嘩嘩啦啦,跟在父母身后,踩著水,去趕集,非常歡樂,也并不覺得苦悶。
對她而言,濟南的雨是兒時的記憶,是故鄉難忘的思念。
異鄉工作,忘不了的是家鄉味道
“我總以為有了穩定的工作就有了家。”這是婧婧對志玲的說的第一句話。在親戚眼里,教師是非常體面又穩定的職業。然而對婧婧而言,這么多年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