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腿小伙倒立“行走”10小時成功登頂泰山
沒有雙腿,靠兩只手倒立行走;長居山村,很難得見到外面壯麗的風光。但在這個32歲的男人心里,始終有一個夢想,可以用自己的雙手“走”過祖國的朗朗高山。
近日,一個32歲男人雙手倒立行走登頂泰山的視頻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他戴著藍色的膠質手套,一步步用手倒立著爬上了泰山。即使當天忽然下起了大雨,碩大的雨滴模糊了他的眼睛,他也并沒有放棄。最終他在泰山的頂峰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他說:“雖然上山10小時,下山7小時,路上挺累的,但如果以后有機會,還想再去挑戰祖國更多美麗的名山大川。”
32歲殘疾小伙
倒立行走登頂泰山
今年32歲的小伙劉紅剛是山西臨汾市河底鄉東安村人,由于先天性發育不全,導致他出生時就腿部殘缺、腰部以下萎縮無力。小時候,劉紅剛只能用兩只手支撐自己直立向前挪動走路,因為家在山區,土路上的砂石一兩天就會磨壞一條褲子,身體下半部分和地面接觸的地方破皮流血是家常便飯。9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為了好玩,他開始雙手撐地把自己倒立起來,開始只能倒立一兩秒,后來逐漸能堅持一分鐘,倒立練熟后,他又開始練習倒立行走,直到現在完全用這種方式代替了雙腿出行。從小就活潑好動的他早已把家鄉的山坡倒立走遍,隨著年齡增長,劉紅剛開始不滿足于普通的小山林。這次把目標定為泰山是劉紅剛自己的想法,作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泰山不僅風景壯闊,更具有極大的挑戰性,他希望能成為中國倒立登頂泰山第一人,也是對自己的考驗。
碰巧今年劉紅剛的妹妹劉婷婷大學畢業放假,聽了哥哥的目標,她很支持。“哥哥在大山里長大,三十多年都沒有機會出去看看,這次他想要去挑戰倒立攀登泰山非常有勇氣。”劉婷婷說,平時哥哥倒立爬小山完全沒問題,所以自己對他能挑戰成功很有信心,但姐姐還是不放心兩個人的安全,特意請假,陪著弟弟妹妹一起完成這次挑戰。
7月15日是劉紅剛準備登頂泰山的日子,他從山西東安村的家里,和姐姐妹妹先坐大巴、再換乘火車,一路輾轉到了山東省泰安市。15日凌晨5點多,劉紅剛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起床準備登山要用的手套和干糧,上午7點,三個人來到了泰山山腳紅門,準備向主峰之巔玉皇頂進發。
暑期炎熱,劉紅剛穿著背心,露出的雙臂結實有力,上半身全是肌肉。初上泰山時,劉紅剛的前行速度比較快,撐地的每一步都很穩當,用手也能“健步如飛”,和其他游客走路的速度保持一致,但胳膊的力量畢竟有限,每次“走”幾十米臺階就要休息一分鐘,再繼續攀登。倒立上山的過程在劉紅剛看來并不算困難,泰山的臺階平整規則,其實要比家鄉的路好走很多。“老家在山區,不像這種平路,經常有斜坡,而且上下坡坡度都不一樣,不小心手掌就被土路的木刺扎進去了。”
這次的登山,劉紅剛也在快手短視頻平臺上進行了直播,他將自己的網名改成“倒立爬泰山第一人”,獲得了幾千個網友的點贊。不少同行的游客也拿出手機記錄下他的勵志泰山路,在一旁熱情地給他加油鼓勵,讓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位游客說:“別人沒有雙腿都能堅持倒立爬山,我們也要向他學習。”這些溫暖的話語讓劉紅剛感觸良多,更為他增添了信心,他對紫牛新聞記者坦言,是自己的堅持和大家的點贊支撐著他一路登頂。
艱難上山:
下雨,視線受阻還地滑……
回憶起這段旅程,劉紅剛仍然難掩興奮與喜悅。他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登山過程中遇到很多難題,最難的就是長時間倒立帶來的手掌疼痛。
劉紅剛家里有特制的手套,但這次登山他用的是買的四副膠質手套。特制手套是他用車內胎卷成筒狀固定在手上的“手套”,厚實耐磨,但長時間倒立撐地行走不夠輕巧靈活,也不易攜帶,相比之下膠質手套輕巧得多。但真正登山時,劉紅剛在手套上吃了苦。
膠質手套軟薄,倒立行走讓劉紅剛整個人的體重都壓在了一雙手臂上,剛開始沒有太大感覺,但長時間手掌與石階的接觸導致他的掌心被磨得通紅,即使是以前鍛煉長出老繭的地方,也摩擦得生疼。
除此之外,還要克服視線受阻的問題,倒立行走時,劉紅剛的視線可見范圍最遠只到前方3米。一行三人走到南天門時,突然開始下雨,“我的體力還可以,但下雨最先影響的就是眼睛。開始雨下得不大,我們還在堅持,姐姐給我打傘,但后來雨下大了,順著臉往下流,就看不太清了。”
劉紅剛的衣服和褲子都淋濕了,大雨還帶來的另一個問題——石階濕滑。劉紅剛戴著手套也無法避免打滑。冒雨爬了一段后,為安全起見,在姐姐和小妹的建議下,劉紅剛找地方避雨休整。半小時后雨停了,淋濕的褲子還沒干,劉紅剛就急著要繼續往上爬,“我一定要挑戰成功!”
雨天過后,劉紅剛的上山速度逐漸變慢,有熱心游客提醒他,泰山十八盤地段山坡陡峭難行,可以乘坐纜車上去,但劉紅剛認為,只有完全依靠自己倒立登頂,才算挑戰成功。進入十八盤時,山上的臺階明顯高度增加,山坡坡度也更陡,倒立撐上臺階耗費的體力更大了。原本劉紅剛走三四十米休息一分鐘,到了十八盤,劉紅剛倒立十幾米就不得不停下來恢復體力。但他從沒想過放棄,他說,每當休息時,抬頭看見山頂逐漸靠近、逐漸清晰,就有了巨大的前進動力。
強忍著手掌紅腫疼痛,劉紅剛最終花了10個小時登上了泰山之巔玉皇頂,眼下是綿延不絕的山脈,抬頭藍天白云仿佛近在咫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劉紅剛激動不已,“終于把這么多年的愿望實現了!”為了紀念這一時刻,他特地單手倒立撐地,姐姐和妹妹用相機幫他記錄下了這一瞬間。
“輕松”下山:
歇一晚,7小時回到山腳下
當天晚上,劉紅剛住在泰山上。他和家人商量,希望明天可以再倒立下山。“我自己倒立著走上去,再走下來,才是一個圓滿挑戰泰山的過程。”
姐姐妹妹都很支持,妹妹認為,既然來了就不能留下遺憾。
第二天一早,劉紅剛一行三人再次啟程下山,下山過程要輕松很多,臂力消耗比上山少,加上慣性,劉紅剛可以倒立六七十米再停下來休息,有時候甚至比別的游客用腳走還要迅速。下山花費了7個小時,7月16日下午3點多,劉紅剛成功回到山腳下,此時他身上攜帶的四副膠質手套已經磨壞了兩副。
不想再成為家人負擔
想挑戰更多祖國名山
這次泰山行在劉紅剛心中是完美的,一路上他得到了很多熱心網友的支持和幫助,有山東的好心人看見他在快手平臺上的直播,特地聯系劉紅剛,請他和家人吃飯住宿,為他節約不少開支。
對劉紅剛而言,這個挑戰不僅達成了他身處大山多年對外面美麗風景的渴望,也是他攀登內心的高峰、對自己體能和極限的挑戰,雖然身體殘疾,但卻不能阻礙他突破自我的步伐。
在劉紅剛的印象里,因為出生就沒有雙腿,他總是在家里被照顧得最多的一個。兒時年紀小,如果出門,都是父母和姐姐把他背在身上。上小學的時候,每天一大早,劉紅剛的家人就先起床照顧他吃飯,把他背去教室,中午給他送飯,晚上又再把他接回家里,在學校里也是同學們照顧他。
村里的小學只教到三年級,讀完后就要去距離家五公里之外的學校,因為家里的經濟負擔比較重,身體也有殘疾,劉紅剛沒有再繼續接受教育,雖然心里有些遺憾,但他卻沒有表達過任何不滿。“家里人對我很好,小時候妹妹每次放學后,還會特意把她學的功課教給我,因而我沒有理由再去埋怨。我能為他們做的就是自己能夠更獨立地生活、過得好,不再成為家人背上的負擔。”現在在家,劉紅剛會幫助父母做些體力活,因為長期倒立鍛煉出的臂力,無論是砍玉米稈,還是掰玉米,他都做得比別人速度更快。盡管不能外出掙錢,但他想盡辦法減少父母的工作量。
泰山之旅讓劉紅剛看見了外面的世界,他還和家人去了山東煙臺旅游,7月24日晚才啟程回家。“祖國的風景是看不完的,如果以后有機會,我還想倒立攀登更多的名山,不斷挑戰自我。”(見習記者 艾陸琦)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