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探路轉型發展: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辯證法”
本報記者 楊國慶 秦勇
8月2日,自貢公布上半年環保成績單:空氣質量改善明顯,優良天數率達79%,同比上升12.7%。
6月,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自貢排名第七,獲全省最高激勵資金1065.28萬元。
2017年,自貢曾因空氣質量改善不佳而被罰款。不到3年,自貢就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自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趙磊說,“空氣質量改善是個系統工程,打了翻身仗,意味著自貢作為老工業城市的轉型升級成效開始顯現。”
“進”與“退”
從“產城混雜”到“兩區多園”
在一些“老自貢人”看來,“遍地打井”的鹽工業時代、“靠山隱蔽”的三線建設時期,讓自貢這座城市形成散亂的工業布局,既影響企業發展,又影響城市建設。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欣雨還記得以前“窩”在老城區的情景:設備設施老化,能耗高,“想施展拳腳,無奈周邊環境不允許”。
怎么辦?自貢市委市政府決定,堅持以產業轉型帶動城市轉型,以城市復興促進產業振興,形成產城聯動發展新格局。該市把園區作為轉型升級主戰場,將原來散亂的老工業區重新布局定位為“兩區多園”,即自貢高新區、航空產業園區和多個縣區產業園。在土地收益返還、國企改革等系列政策引導下,大西洋、海川等200余戶企業“退城入園”。
進,讓產業集中發展,聚集效應日顯。搬進西南(自貢)國際陸港,大西洋的年產能從20萬噸升至40萬噸,年節約能源30%,綜合成本降低70%。今年5月,港區內的自貢—北部灣鐵海聯運班列正式“動”起來。李欣雨表示,“以后出口貨物可就近裝車,運往北部灣出海,物流成本低了,到2021年可出口10萬噸焊接材料”。
退,讓城市回歸本位,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企業的退出為城市升級贏得空間。自貢利用騰退的土地,擴建四川輕化工大學,建設老鹽場1957、釜溪河文創公園等項目。
搬活一個企業,搬強一個產業,搬美一個城市。2018年,自貢世界地質公園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最佳實踐獎”。目前,全市綠化覆蓋率達45.2%。
“新”與“舊”
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新”
今年3月,自貢鳳鳴通用機場,四川首條短途運輸航線“自貢—成都”航線驗證飛行成功。自貢航空產業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遠初介紹,該機場投入運營僅1年多,已開通成都、綿陽、廣漢等通航航線8條,開通自貢至西昌無人機貨運試飛航線。今年前7月,鳳鳴機場保障駐場企業安全飛行7000余小時,超過2018年飛行小時數。
2012年,國家釋放出發展通用航空產業的政策紅利。自貢搶抓機遇快速行動,“無中生有”發展新興產業,通用航空產業應運而生。今年2月,鳳鳴通用機場所在的自貢航空產業園再簽約9個項目。截至目前,該產業園引進項目50個,落地重點產業項目14個。如今,從機場的塔臺遠眺四周:中飛院自貢訓練基地、駝峰跳傘基地等通航項目正在運營,瀚宇航空項目即將投產,中電科特飛、騰鳳科技等無人機研發制造項目加快推進,已初步形成集航空研發制造、通航運營、通航保障服務及關聯配套產業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自貢還“有中生新”提升傳統產業。實施鹽業振興計劃,成立全國首家鹽交易中心,簽訂自貢井鹽產業園、富鍶鹽產品開發等60個合作項目;通過智能制造推動傳統機械制造向節能環保裝備制造轉型,建成低排放余熱高效節能鍋爐產業化、四川川潤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制造一體化等項目。去年,鹽及鹽化工總產值和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1%和13%。
“舍”與“得”
從老工業城市到現代宜居城市
“2019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暨第二屆自貢國際恐龍燈光節”將于9月開幕。“釜溪夜游”項目是這次活動的亮點:在釜溪河沿岸4.9公里,將分段展示自貢歷史文化景觀,彰顯“半城青山半城樓、彩燈輝映碧水流”的城市品韻。
釜溪河曾擔負著自貢80%以上井鹽外運任務,“長船”“駁船”穿梭往來的同時,釜溪河流域生態環境也不堪重負。2017年,自貢成立釜溪河流域綜合治理指揮部,實施水系連通、截污治污、河道建設、生態補水、景觀塑造、文旅產業六大工程。截至去年底,開工24個項目,完成投資52億元。
自貢對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下“狠手”。2013年以來,淘汰86個落后產能項目,關閉一大批能源資源消耗大的水泥、建材企業及其生產線。今年上半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5%。
有舍,才有得。去年,自貢重污染天數減少70.8%,釜溪河碳研所段國控考核斷面水質由V類提高到IV類,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建成區綠地率達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平方米。
舍掉的是一時之利,得到的是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