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切片看內江脫貧攻堅戰
本報記者 邵明亮
今年初,內江確定了“65個貧困村退出、1.5萬名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10月中旬,由內江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成的13個全市貧困退出驗收組,對65個擬退出貧困村開展了全覆蓋驗收。
“11月上旬,內江市政府發布通知,審定并同意65個貧困村退出。”內江市扶貧開發局審計稽察科科長陳才良表示,至此,內江實現了30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
內江屬于川南丘陵地區,301個貧困村的貧困人口只占全市總貧困人口的30%左右,“插花式”貧困現象突出。為此,內江下足“繡花”功夫,持續推進丘區“插花式”貧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機制。
切片一
市中區全安鎮花洞村
善用扶貧資金 村集體經濟實現爆發式增長
“來年我還要再裝一批攝像頭,就能實現更精細化的管理。”
11月26日下午,在內江市市中區全安鎮花洞村一間堆滿肥料的板房里,該村“第一書記”林錫東和村委會副主任唐奎盯著兩塊電腦屏幕交流,屏幕上是19個攝像頭對果園的實時監控。
這片果園,承載著兩個年輕村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期望。
2018年3月,時任共青團內江市市中區區委書記的林錫東,接到任務前往花洞村擔任“第一書記”,擺在他面前的最大考驗,是一個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4萬元的貧困村,如何在2019年順利實現脫貧。
2018年,花洞村拿到上級劃撥的一筆70萬元的投資收益扶貧資金。為了讓這筆錢發揮最大的收益價值,林錫東和村兩委決定把這筆錢入股到村里的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大棚蔬菜種植,以每年不低于6%的比例獲得村集體股份分紅。
除此之外,村里用產業扶持資金和各種貸款發展柑橘種植和小龍蝦養殖。2018年,花洞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今年,我們又把新的扶貧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新建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和柑橘園,村集體經濟比去年增長80%以上,達到了18.8萬元。”林錫東高興地說。
跟花洞村一樣,貧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都離不開產業扶持資金的大力支持。據了解,截至目前,內江已爭取中央、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6億元,投入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500萬元,縣(市、區)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568.5萬元,為貧困村脫貧增收注入強大動力。
切片二
威遠縣界牌鎮橋凼村
易地扶貧搬遷 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11月26日上午,威遠縣界牌鎮橋凼村的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
村民李淑芬正在自家房屋邊的菜圃里打理種植的蔬菜。2017年底之前,她一家還住在土坯房里。
那一年,當地把全村10戶居住條件較差且位置偏僻的貧困戶集中安置到該聚居點。
走進李淑芬的家,75平方米的住房共有5間房屋,里面簡易家具和家電基本齊全,地面也干凈整潔。當年通過投工投勞的方式建了這座新屋,家里沒出一分錢現金。
易地扶貧搬遷,給李淑芬一家的生活帶來的不僅僅是住上好房子。2017年6月,總投資3.993億元的康橋恬園農旅項目落地橋凼村開工建設,為李淑芬一家帶來了在家門口務工的機會,F在,李淑芬一家三口通過務工、公益性崗位、土地流轉等,今年實現人均收入9466元。
跟李淑芬家類似,鄰居羅會英一家也是搬入聚居點后實現了在家門口務工。如今,羅會英還經常組織周邊村民一起到康橋恬園農旅項目務工,帶動村民一齊增收。
“康橋恬園農旅項目已完成一期建設,隨著項目的持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的村民可以依托景區實現新的增收!睒蜊蚀妩h支部書記朱治全表示。
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內江全市共計13048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新建住房4808套、回購商品房6套、投親靠友1套,并全部實現搬遷入住。
切片三
資中縣金李井鎮螞蟥坪村
“能人”返鄉創業就業 昔日荒山村變“花果山”
11月28日,資中縣金李井鎮螞蟥坪村一片農業園區內,工人們正在搬運從樂山運回來的山茶花苗,園區負責人余伍衍在一旁小心看護,不時叮囑大家注意保護樹苗。
在螞蟥坪村,大家都喜歡稱他為“余老板”,因為余伍衍曾經在昆明開公司,在建筑工程和裝飾行業內小有名氣。
去年7月,43歲的余伍衍在內江返鄉創業“回家工程”號召中返鄉創業。不久后,他的資中夾水潭專業種植合作社和四川夾水潭農耕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了。
從最初的300畝到如今的1500畝,一個內容豐富、瞄準鄉村旅游市場的農業園區已在螞蟥坪村初現雛形——里面種植了月季、櫻花、茶花、杜鵑、海棠等十余種花卉,同時還種植了車厘子、柚子、桃子、李子等多個品種的水果。
“我想把這里打造成一個浪漫的休閑基地,把螞蟥坪村打造成鄉村旅游示范村。”余伍衍表示,目前園區第二期規劃的3000畝土地,絕大部分村民已初步同意了土地流轉事宜。
如今,越來越多像余伍衍這樣的“老板”“能人”選擇返鄉創業就業。
自2015年9月實施返鄉創業“回家工程”以來,內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人才、資金、場地等方面扶持返鄉創客。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增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9614人,創辦經濟實體9815個,帶動就業10萬余人。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