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涼山戰報】被暗訪通報15天后,危房變新房
楊巫支家之前房屋,僅用22根樹干支撐。
新房有圈梁、有構造柱,墻體用頁巖磚砌成。
涼山州21支脫貧攻堅暗訪組是如何開展工作的?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受邀見證暗訪過程——
●開展脫貧攻堅暗訪一年多以來,涼山共整改問題3萬余個,372名干部做檢討,其中縣級干部78名
●地圖上哪個村子最遠,就去哪個;看到哪戶村民房子最破,隨時喊司機“剎一腳”
●從錯退到漏評,從群眾滿意度到政策透明度,從幫扶措施不精準到“兩不愁三保障”未落實,暗訪工作幾乎涵蓋涼山脫貧攻堅方方面面
本報記者 侯沖 文/圖
兩輛車,8個人,穿梭于連綿大涼山。在扶貧隊伍絡繹不絕的大涼山,這并不顯眼,但他們卻頗為“神秘”。一方面,他們直接與貧困老鄉打交道,幫扶干部也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另一方面,他們的工作又與幫扶質量、脫貧成效、群眾滿意度息息相關。
涼山脫貧攻堅暗訪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負責人確定組建,共21支,百余人。相比暗訪組,組員更喜歡稱自己為“尖刀連”,是刀刃向內、向州內“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和短板開刀的“尖刀連”。
近日,本報記者獨家受邀參與暗訪,與他們一起走村入戶、訪貧問苦,揭開這支隊伍的神秘面紗。
1 到村先問“最窮的是哪家?”
記者跟隨暗訪組到達黃蠟溝村時,天空飄著小雪,山坡上有幾個老鄉在烤火!按謇镒罡F的是哪家?”暗訪組成員羅妍用彝語問道。
“楊巫支家!睅孜灰妥謇相l異口同聲,并給我們指了路。
站在楊巫支家,暗訪組成員李康靈有些錯愕。楊巫支所住房屋由22根樹干支撐,樹干直徑只有10厘米左右。房屋四周豎起一圈竹席,權當是墻,屋頂鋪了一些木板,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缺口,偶爾有雪花落進屋內。
“這房子每個結構點大都用竹篾綁扎,整體結構就是用樹杈搭建,屋頂用木板蓋的!卑翟L組住建專家現場鑒定,楊巫支家屬于D級危房,不能住人。暗訪組隨即將發現的問題通報給縣里。
20天后,當暗訪組再度回訪時,楊巫支家蓋起了新房。新房有構造柱、有圈梁,墻體全部用頁巖磚砌成。
記者聯系到了黃蠟溝村第一書記。他表示,接到問題反饋后,村里立即向縣里爭取專項資金,幫楊巫支家建起新房。為加快進度,第一書記還叫上鄉、村干部,與施工隊一起從山下背建材,終于在15天內建起新房主體。預計今年春節后,可以入住。
不僅找問題,暗訪組也幫老鄉找出路。記者隨暗訪組去到匹夫村村民羅二車家了解到,從小患有眼疾的他,想去縣城看病,卻掏不出車費!拔蚁肟纯醋约旱难劬Φ降啄懿荒苤魏谩!泵鎸Π翟L組,羅二車說。
得到暗訪組的問題反饋后,匹夫村駐村工作隊員先是帶羅二車去攀枝花市看病,又為他聯系了成都市牛市口盲人按摩學校學習,學費全部由聯系匹夫村的幫扶單位無償支付。
從錯退到漏評,從群眾滿意度到政策透明度,從幫扶措施不精準到“兩不愁三保障”未落實,暗訪工作幾乎涵蓋涼山脫貧攻堅方方面面。自2018年3月開展暗訪以來,涼山州共發現并督促整改問題32301個;372名干部做檢討,其中縣級干部78名。
暗訪組成員李康靈(左二)搭老鄉的摩托車進村暗訪。
2 全程錄音錄像制作紀實片播放
暗訪有多“神秘”?一個細節佐證。記者采訪期間,每晚10點才得知第二天要去的鄉鎮;進鄉后,就開啟“漫游”模式。掏出手機,地圖上哪個村子最遠,就去哪個;看到哪戶村民房子最破,隨時喊司機“剎一腳”。
暗訪組成員馬政是彝族,他會格外注意名稱中帶“乃拖”(彝語:山脊)的村子。如果叫“乃拖”,說明這個村子非常偏遠。根據這個規律,他真在馬母乃拖村發現了一戶貧困戶錯退問題。
一些交流技巧必不可少!澳募易罾щy?”“誰家房子惱火?”“有沒有單獨生活的老人?”每到一村,暗訪組最先問的就是這幾個問題。而一旦發現問題,現場打電話,連線相關幫扶干部,全程錄音錄像。
為什么不當面質詢?涼山州扶貧開發局副局長彭兆武解釋,一方面,不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對口幫扶干部可能不在村里;另一方面,不直接聯系是為了防止基層干部“跑風漏氣”,給接下來的暗訪工作帶來不便。
暗訪畢竟人力有限,類似楊巫支家住房這種問題,單獨通報只是“靶向療法”。為真正發揮暗訪作用,暗訪組會在全縣范圍內原汁原味地通報問題,對部分干部直接點名批評,并給出20天整改時間,到期按時回訪。
問題通報,有時也會擴大到州一級。暗訪組會拍攝制作紀實片,在全州脫貧攻堅電視電話會議上播放。不少干部表示:“看了片子,直冒冷汗,心頭慌得很!
暗訪并不稀奇,但像涼山這樣常態化開展的,全省少見。
“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策!迸碚孜湔f,雖然涼山州組織脫貧攻堅暗訪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但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涼山州部分干部工作作風亟待改進。暗訪,正是為了把壓力傳導下去,讓大家緊起來、動起來、拼起來,形成打殲滅戰的氛圍。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睕錾街葜髯グ翟L工作的副州長向貴瑜表示,哪些農戶“兩不愁三保障”還有短板,就通過暗訪把幫扶干部逼向哪里,直到問題徹底解決。
在州暗訪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各地的檢討書,摞起來足有半米。其中修改最多的一份,改了10次。涼山某縣縣委常委交了檢討書后,背起行李去村里蹲點,緊盯問題整改,表示:“整改不到位,我就不回家!”
3 查找問題更見證“蝶變”暗訪組,這支涼山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尖刀連”,有時卻不得不面對指向自己的“刀鋒”。
有挖苦者,說暗訪組“狐假虎威,最討厭了!”
有罵人者,一名幫扶干部在電話連線中越來越不耐煩,最后對暗訪組成員潘曉磊吼了句臟話,并掛斷了電話。
相比于被罵,更令人擔心的是頻繁的路遇危險。
去依斯村暗訪,我們乘坐的越野車始終盤旋在沒有硬化的盤山路上。路右側懸崖高達幾十米,路邊沒有護欄。租車公司司機一邊緩慢駕駛一邊抱怨:“早知道是這路,我肯定不來!
冬季避冰雪,夏季躲落石。暗訪組成員徐鯤給記者展示了去年7月拍攝的一段視頻,視頻里,車輛顛簸在亂石路上,左前方不時有滾石墜落。
搖搖晃晃的鏡頭中,一名男同事邊跑邊回頭喊話:“快速通過!快速通過!”徐鯤說自己當時坐在車里,死死攥住門把手,過了那堆亂石后,手心全是汗。
暗訪組成員邱蓉就沒那么幸運。在一次返程中,車輛側翻,墜入3米深溝,包括她在內,5人不同程度受傷。
因為要拍攝制作暗訪紀實片,涼山州抽調了州電視臺部分記者、編導加入暗訪組。電視臺二樓的一間會議室,被改造為編輯機房。
羅妍此前是《多彩涼山》欄目主持人,進入暗訪組后,她卸去精致妝容、脫掉高跟鞋,專挑最遠、最偏的村跑。有時見到漂亮的彝家新寨,或干凈整齊的搬遷新居,她也會用手機拍一些素材,留作將來節目使用。“這是之前做主持人不容易見到的風景!
記者跟隨暗訪組采訪最后一天快結束時,她又拍了一段視頻。那是一群放學回來的彝族娃娃,身著干凈的校服,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見到我們時,孩子們用流利的漢語打招呼,絲毫不害羞,還有人對著攝像頭做鬼臉。
望著漸行漸遠的孩子們,羅妍感慨:“大涼山會像這些孩子一樣,變得越來越美好。”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