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建設成為“助推器”
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近年來,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研院),通過加強激勵機制建設,推動成果轉化,結出了累累碩果。
聯研院董事長、黨委書記滕樂天表示,2017年聯研院全年實現知識產權運營凈收入1.56億元,較2016年增長73.55%;簽訂成果轉化合同數十項。完成了±500千伏/3000兆瓦柔性直流換流閥、10千伏/5兆伏安柔性變電站等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持續推進美國研究院智能配用大數據分析系統科技成果面向國內市場轉化,在完成與系統外單位首例轉化后,實現系統內轉化應用。
2018年聯研院全年實現知識產權運營凈收入 1.77億元,簽訂成果轉化合同多項。知識產權運營工作按照“先許可、再資本化”的分步走策略,實現了固體蓄熱式電鍋爐成果轉化;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發布及線下對接,配網信息智能識別工具系統等科技成果成功簽署了許可合同;推動IGBT芯片作價入股,與產業單位就成立合資公司達成合作意向;中標英國(Sofia)海上風電并網接入工程系統設計咨詢項目等。目前,聯研院在支撐泛在電力物聯網的信息安全業務方面成果轉化效果顯著。
激勵,極大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
直流輸電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華鋒是聯研院首批享受崗位分紅激勵的骨干員工之一。
王華鋒從2008年開始參與A5000換流閥研究,帶領團隊研究特高壓直流輸電閥控系統,研制的設備于2012年首次應用于錦屏-蘇南±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其他設備在國內9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入運行,運行情況良好。
“我們在沒有師傅帶的情況下,搞自主研究,當時整個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研究的設備能夠如此可靠,絕非偶然。那時候我們剛搬到南邵特高壓基地,研發和試驗環境非常不好,我帶著幾個核心研發人員在沒有暖氣的屋子里做了2個冬天的電路板試驗,我們靠電熱扇取暖,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在做試驗,直到完成電路板研發。為了實現錦屏-蘇南工程閥控系統高可靠性的軟件,在2011年有一陣持續3個月沒有休息。我只是這個研發團隊的縮影,正是因為有很多工匠精神的同事,才研究出這么高可靠性的產品。”王華鋒說。
王華鋒說:“國家出臺有關激勵政策以后,我院幸運地成為分紅激勵試點單位,參與分紅的研發人員均為在成果轉化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核心骨干,實現了精準激勵。我于2018年因在±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閥項目中的突出貢獻,得到了崗位分紅。我對部門的年輕人說,現在有這么好的政策、有這么好的團隊,只要好好地干,干出成績了,也許不是今年受益,不是明年受益,但是要堅定地相信,只要干好了,一定會受益,我就是例子。”
在研究國家有關激勵政策的基礎上,聯研院綜合考慮不同激勵類型在開展條件、分紅特點及實施難度等方面因素,以分步走的總體思路統籌規劃聯研院中長期激勵機制建設,即優先實施崗位分紅激勵,堅定科研人員信心。逐步推進項目收益分紅激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期權股權激勵,對標先進科技企業。
聯研院作為國家電網公司建立分紅激勵機制的首批試點單位之一,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科技型企業分紅激勵機制建設總體方案》,建立了聯研院崗位分紅激勵機制。該機制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的導向作用,將是否實現成果轉化、成果轉化收入多少作為激勵額度分配的主要依據,重點選擇在科研創新尤其是成果轉化中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骨干人員,制定了聯研院崗位分紅激勵實施方案并通過國家電網公司審批。方案篩選出首批激勵對象64名,其中直接參與科研項目研究的處級干部僅7名,其余人員為科研骨干及知識產權運營人員。
聯研院構建了技術人員管理通道和專業通道并行發展的“雙通道”晉升體系,實現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同地位、同報酬、同發展。通道建設以“注重實績、突出核心”為導向,以“公平公正、能上能下”為原則,以員工實際業績貢獻大小為重要考量依據,評級結果嚴格與薪酬待遇掛鉤,充分體現層級差異。將技術人員的成果轉化業績設為必要條件,將獲獎、專利、項目等設為選擇條件,對技術人員開展晉升資格評定。
根據2017年業績評定結果,聯研院兩人被評為院資深專家,222人被評為院高級開發師等以上層級,占科研人員總量的51%以上。
釋放,成果轉化的導向作用突顯
“科研人員不再將管理職務晉升作為職業發展的主要途徑,而是秉持高標準的科研態度,更加專注、靜心地搞科研。科技成果轉化意識進一步增強,主動將人員、場地、設備等要素納入項目成本管理,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騰退實驗用房3000余平方米,節省設備購置費約800萬元,提高試驗設備利用率15%以上。”聯研院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主任法煒表示,核心骨干的個人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顯著增強,為聯研院科研創新體系建設、重大項目實施建言獻策,營造了“創新實踐培育人才、創新事業凝聚人才”的良好氛圍,吸引留住了核心骨干。
科研行為明顯轉變,科研人員不再一味追求高性能技術指標,而是遵循技術性能更高、生產成本更低的“高低杠”原理,構建了以應用需求為牽引、以成果轉化為目標的科研活動新模式,合理申報項目、自覺節約研發成本,主動加強成果實用性評價。
科研人員逐漸形成科研活動的長線思維,主動加強對現有研發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并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確保了技術研發持續演進并形成可轉化成果;科研人員的自主創新意識顯著增強,大大降低外委支出占比,2017年外委支出占比17.69%(不含海外研究院),較上一年度降低6.32%;科研人員的專利布局和預警維權能力進一步增強,主動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向科研前端延伸,并針對項目預期成果特點制定差異化的成果轉化和專利保護策略。
為了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法煒介紹,一方面,聯研院大力開展知識產權培訓,宣貫普及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深技術人員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和重視。另一方面,以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專利檢索分析及規劃,制定了《聯研院專利管理及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規范》《聯研院專利布局工作指導手冊》等相關文件,形成貫穿科研全過程的專利挖掘、專利信息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截至目前,聯研院已實現了在柔性變電站、氫儲能、大數據和圖計算等可轉化項目的專利布局“全覆蓋”。同時,選取重點項目,制定“紅藍”專利布局攻防演練方案并開展了演練工作,通過“紅藍”專利布局攻防工作,有助于主動及時發現布局漏洞,有效提升專利布局工作的質量。組建了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內首個知識產權審查團隊,開展核心專利交底書和申請材料的抽檢,針對專利存在保護范圍不當、保護點敘述不準確等問題,督促技術人員修改完善,有效提升專利申請質量。
為規避成果轉化等環節的知識產權風險,在許可、轉讓及海外市場技術營銷前,聯研院就有針對性地開展專利侵權風險預警分析工作。通過全球專利檢索和篩選,明確了該技術領域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和核心專利情況;針對競爭對手核心專利,成立跨部門工作組,與聯研院的相關技術或產品的特征進行逐一比較,明確技術或產品是否存在侵權風險;針對每個侵權風險,組織技術研發人員和知識產權專家共同研究針對性的侵權風險應對策略,并通過提交公眾意見、發起無效宣告請求、調整技術路線等方式規避知識產權風險。這些工作有效指導了聯研院的專利布局工作,規避了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推進,成果轉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推進成果轉化工作更上一層樓,需要推動中長期激勵機制建設,配合國家電網公司等部門制定擬實施項目收益分紅激勵的項目儲備庫入庫條件,開展項目儲備工作,不斷完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程,建立健全清晰的項目成本收益核算體系,為實施項目收益分紅激勵奠定基礎。并搭乘‘雙創’的東風,拓展成果轉化渠道,探索以知識產權作價投資的方式設立合資公司并依托其實施期權股權激勵的路徑,為推動中長期激勵機制建設作出有力嘗試。”聯研院總會計師許強表示。
全力推進成果轉化工作,法煒認為,要在更大范圍和方式上實現成果轉化新突破。通過多平臺多渠道發布成果信息、主動推介以及舉辦成果發布會等方式,開展成果轉化對接與洽談,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根據可轉化成果特點和市場需求,完善知識產權運營策略,完善成果轉化合作機制;重點在IGBT芯片、全業務泛在物聯網、大數據開放服務及質量工具等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實現新突破;統籌海外院成果轉化工作,對接國內外市場應用,拓寬海外院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渠道。
與此同時,要深入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圍繞以成果轉化為導向,以增加知識產權價值為目標,為提高科研人員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采取專利布局嵌入科技創新全過程的方式,引導科研人員在項目立項之前開展專利導航和分析,為項目的研發攻關方向提供決策依據;在研發階段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專利撰寫的培訓和指導,提高申請專利質量,做好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創新成果的價值和效益;優化“紅藍”專利布局攻防演練工作方案,通過攻防演練,主動及時發現布局漏洞,提升專利布局工作的質量和深度;建立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研究所、律師事務所協同機制,擴大維權的技術范圍,覆蓋我院全部重大成果轉化項目。開拓海外市場,充分發揮歐洲院區域優勢,內外聯動、密切配合;加強海外市場技術營銷工作,開展英國海上風電并網工程前端設計,持續跟蹤德國陸上柔直工程項目。
新時代,又一個科學的春天到來,聯研院表示,將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培育能源互聯網創新碩果。
(本文所有數據均由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