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錄取騙局 需多方共同努力
錄取騙局不是件新鮮事。仿佛有生長規律一樣,每逢中高考結束后,就是他們最活躍的時期。近日,教育、網信、公安三部門梳理匯總了歷年來涉及考試階段的謠言,提醒廣大考生高考錄取特殊渠道不可信。
雖說陽光照耀的地方,黑暗自然會消散。但盡管有公安部門嚴厲打擊、教育部門陽光工程的不懈努力,卻攔不住個別不法分子活動心眼,趁機大撈一筆。
從歷年案例來看,騙子們并沒有多高明的手段:無非是聲稱有特殊渠道可以入學、分數偏低也能進名牌學校云云,抓住家長與考生焦慮的心理趁虛而入。在這個層面上,除了提醒家長與考生不要輕信他人、心存僥幸外,也并沒有太好的辦法。
而其他一些騙局,僅僅提醒考生和家長增強防范意識是不夠的。譬如每年層出不窮的野雞大學、個別招生錄取不規范的院校。野雞大學這個現象并非我國獨有,在教育產業發達、市場化程度更深的歐美地區也隨處可見,錢鐘書先生筆下的克萊登大學已經成為野雞大學的代名詞。
這些所謂的大學危害更深。一旦考生輕信騙局進入此類學校學習,損失錢財還在其次,浪費的時間永遠都無可挽回。像此類騙局,僅靠家長考生提高防范顯然不夠,更需要執法部門、教育主管部門重拳出擊,維護考生利益。
值得警惕的是,伴隨著信息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錄取騙局也正在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面貌,對考生權益侵害的方式也正在快速改變。
電信詐騙就是其中一種。考生的隱私信息輕而易舉地被不法分子獲得,進而精心設計騙局實施詐騙,有些考生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志愿填報也是侵害考生權益的重災區。原本免費公開的信息,被商家包裝成秘籍;簡單的Excel數據對比,被吹噓成大數據篩選,進而收取數萬元的費用;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員,搖身一變就成了報考專家……
想要根治錄取騙局和侵害考生權益的亂象,毫無疑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對于家長來說,只相信正規渠道獲取的消息,詳細了解院校、專業、志愿填報規則等內容,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受騙;對于執法部門而言,根除騙局的生存土壤、對不法分子進行嚴厲打擊,才能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