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警示:暑假教育培訓旺季 “外教”選擇需謹慎
暑假是教育培訓機構的招生旺季,也是消費者面臨“夏令營”“游學季”眾多選擇的高峰。其中,“外教授課”是常見于教育培訓官網頁面和宣傳頁面的熱門詞匯。7月9日,教育機構外教涉毒被捕事件引發消費者對教育機構的關注,由“外教”引發的教育培訓消費、外教資質審查、教育機構監管等方面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吐槽自己經歷的網;蚺嘤栂M經歷,不少網友直言,期待教育培訓消費市場進一步規范。
不少消費者在選擇教育培訓機構的過程中,“外教”成為關鍵選擇因素。拿青少兒英語教育來說,5月24日,中科院大數據挖掘與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白皮書》顯示,2018年我國在線青少兒英語1對1付費用戶已經突破100萬人次。調查顯示,外教質量是家長選擇教育平臺的重要參考指標。家長認為,好外教會讓孩子英語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高孩子英語水平的關鍵因素。
在今天的外語教育消費市場,盡管不少消費者已經認識到,是否跟外教學習,并不是學好外語的決定性因素,但是不是外教,目前確實依然直接決定著培訓費用的高低。
拿常見的英語教育培訓為例,記者撥打多家英語培訓機構電話發現,在北京暑假班一對多教學課程中,普通中教英語培訓課程費用約為150元/小時,外教授課則達240元/小時;一對一教學課程中,線下外教少則幾千元,動輒幾萬。“歐美外教”課程更是費用高昂,有些地區市場價格高達“一節200元”“每小時500元”“6單元課12229元”等。另外,足球、網球、橄欖球等興趣類培訓課程300-1200元/小時不等,還有一些科學實驗、手工、編程、數學思維等課程,都不乏外教的身影。
教育投訴退款原因之一:“外教”與承諾不符
6月23日,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發布《2019年第一季度教育培訓行業投訴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共采集教育培訓行業消費投訴1239例。消費者投訴“退費退款問題”居于投訴問題首位,占該季度投訴量的43.58%。其中,虛假宣傳、培訓貸成為教育培訓機構重點投訴的癥結所在。
《2019年第一季度教育培訓行業投訴數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虛假宣傳和誘導消費問題投訴在整個教育培訓行業分布廣泛,因此引發的消費退款問題層出不窮: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為了招生,使用種種“套路”——教師的專業性與廣告宣傳中不符,與售前承諾不符,明知學員不符合條件仍誘導其報名,交報名費后誘導學員升級課程等現場時有發生。消費者發現被“套路”后,陷入了“退款難”的怪圈。
另一方面,在資本市場進軍教育培訓行業之后,“培訓貸”成為了消費者投訴增多的又一原因。不少教育培訓機構通過互聯網發布課程信息,在消費者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建議消費者進行“低息”,甚至“無息”貸款,部分消費者即使進入付款頁面也不知進入了“分期貸款”界面,有的知道“分期貸款”的情況下開始培訓學習,而當出現“培訓效果與預期不一致”要求退款后,仍然收到第三方借貸公司的還款信息,往往這種貸款的利息和逾期違約金較高,令經濟本就不寬裕的培訓貸借貸類消費者雪上加霜。
因“外教”與承諾不符,也成為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的消費者要求退貨退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具體案例如下:今年2月,上海梅洛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YBDL籃球培訓”承諾外教均具有豐富海外聯賽經歷或青少年執教經驗,上海喬女士因不滿外教教學水平與介紹完全不符而投訴;3月,廣東深圳的劉先生通過阿卡索外教網購買的課程,試聽時為歐美老師授課,“實際為菲律賓授課老師”,劉先生提出要求遭到網站拒絕,通過調解達成一致;5月31日,內蒙古陳女士支付29800元購買北京創意麥奇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旗下VIPABC設置的“一對一的歐美外教”服務教學,她因 “實際為南非黑人教師”與承諾不符產生退款訴求,6月20日,VIPABC客服人員回復,經過協商雙方達成一致……
多方監管之下的“外教市場”
教育部網站顯示,6月下旬,教育部派出調研組赴北京、天津、遼寧、浙江、山東、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等10省份,通過召開座談會、隨機抽查了解區縣制度建設情況、走訪培訓機構等方式,重點調研各省份專項治理總體效果、培訓機構規范經營、長效機制建立和全國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使用情況。這一調研主要源于:為鞏固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成果,教育部5月下旬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回頭看”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逐級組織開展“回頭看”活動,對行政區域內校外培訓機構再次進行全面摸排,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針對教育培訓機構聘用的“外教”,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外國人在華工作許可證》看上去是給外國人在華工作設置了一道坎,但實際上,也給中國消費者“把了一道關”。
根據國家外國專家局等四部門2017年印發的《關于全面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的通知》,及《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試行)》,外國語言教學人員原則上應從事其母語國母語教學,要求取得大學學士及以上學位且具有2 年以上語言教育工作經歷。其中,取得教育類、語言類或師范類學士及以上學位的,或取得所在國教師資格證書或取得符合要求的國際語言教學證書的,可免除工作經歷要求。
在實際操作流程方面,外國人在中國就業,必須先由聘雇單位向相關部門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許可證書》,獲準后由被授權單位將簽證通知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寄達外國人。外國人持簽證通知函和該證書向我國駐外使、領館申請職業簽證。入境后,還須申請獲得《外國人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許可,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
據了解,目前國際通行的語言教學資格證書主要有TKT(劍橋英語教學能力證書)、CELTA(英語語言教師證書)、TEFL(通用英語教師資格證書)、TESL(第二語言的英語教學資格證書)和TESOL(對外英語教師資格證書)。
另一方面,在“外教”監管方面,各級政府、教育機構,都在積極探索新的監管思路。教育專家呼吁,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外籍專家就業平臺建設,一方面為擁有專業技能的外籍人才創造便利條件,更好滿足外語培訓等行業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對非法就業行為加強檢查和處罰,讓非法雇用“黑外教”的教育機構無所遁形。
《檢察日報》6月12日發文《媒體評外教市場亂象:應該讓資質證書一鍵可查》稱,整治教師資格證書亂發亂辦問題,刻不容緩,不僅關系到外教市場,也關系到其他教育培訓工作。但就治理外教市場的方法而言,外教手里的教師資格證書能一鍵可查,驗證真偽,應該是要想辦法實現的第一步。
文章建議,教師資格證書和外籍人士在華從教的其他條件,應該成為學生或其家長決定是否選擇外教時可以方便了解到的內容。護照上呈現的內容往往涉及個人隱私,而教師資格證書、學歷、母語語種及相關教學經歷是外教在華從教須經過我國政府機構審核通過的內容,且這些內容關系到學生及家長的權益,應該在不涉及隱私的范圍內做到可查,且便查。文章認為,如果這些信息能在可信度高的網站上公開,方便他人查看和核實,假外教的現象可能會大幅減少。為此,相關監管機構需要進行錄入信息、提供查閱網址及開通舉報線路等基本工作,這些工作沒有太多技術難度。
消費者:教育培訓選擇“外教”需謹慎
近年來,教育培訓機構發展迅速,但因缺乏有效監管,其質量良莠不齊。教育培訓,不像其他一些行業具有一套標準化的質量管理、監控、檢驗和追溯系統。大多數選擇教育培訓的消費者,普遍缺乏對質量和服務的明確認知,這就讓很多以營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鉆了空子,而消費者有時候吃了虧也如“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
面對這些暗藏的陷阱,一些消費不安全因素,讓消費者受教育不順,維權受阻。為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報名參加培訓班前要提高警惕,選擇收費較高的“外教”更需留心。
首先,要查看教育培訓機構證照是否齊全、有效。
消費者選擇教育培訓機構首先要查看培訓機構出示的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以及教育部門或人社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是否真實、有效,師資力量、相關配套設施、售后服務等情況是否完善;理性分析判斷培訓機構發布的宣傳信息,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可申請先體驗一下培訓課程,切勿沖動報名。
其次,消費者在選擇后還要注意與教育培訓機構細簽書面服務合同。
正規教育培訓機構都會與消費者簽訂教育培訓合同。合同內容應當包括:培訓內容、培訓計劃、培訓課時、收費標準、收費方式、收費金額、退學退費處理及爭議解決辦法等。培訓機構與培訓對象如有特別約定的應當在合同中載明。消費者應認清辨別教育培訓機構違規宣稱的所謂延長學時、增加學期、開業打折等“優惠”活動,避免或減少損失。
最后,消費者注意保留有效證據,如發生糾紛時,與經營者交涉,防止損失擴大,理性維權。
如消費者發現違規經營教育培訓機構,對未取得培訓許可證的培訓機構及時向當地教育局、人社局投訴舉報,對未取得營業執照、廣告虛假宣傳的教育培訓機構及時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涉及價格違法違規行為的,向當地物價部門投訴舉報。
由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在選擇培訓機構時,消費者盡量選擇知名培訓機構,要求查看培訓機構有無辦學許可證,在選擇目前培訓機構價格相對較高的“外教授課”時,當前監管環境下,核實外教也可要求查看外教證書。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