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后老片重映 它讓我們與最初的自己重逢
時隔18年,宮崎駿的經(jīng)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首度在中國內(nèi)地公映,在與多部好萊塢大片同期競爭的情況下,收獲了不俗的票房。對中國影迷來說,《千與千尋》再熟悉不過了,于是被許多人劃歸為“重映片”。
老片重映,走情懷路線是根本。宣傳海報首先打出兩張情懷牌:不忘初心和一直向前,瞬間擊中淚點——當年坐在電腦前觀影的青澀少年,已經(jīng)長成今天負重前行的“油膩中年”。最近流行一句話,中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容易”二字。一如長大后的千尋撫慰從前的自己一樣,再遇《千與千尋》,是每個不容易的中年人與從前的自己、與漸行漸遠的初心,約定的一場有意識的重逢。
作為一部深刻、多層次寓意的東方式動畫電影,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看到適合自己的內(nèi)涵。比如,小朋友看到“善良”,青少年看到“勇敢”,中年人看到“初心”,或許還有對財富和欲望的批判等等。但正因如此,不同年齡段看,體會和思考又有很大不同。其實,當年很多人看完后不過懵懵懂懂,印象更深的恐怕是些怪模怪樣的動畫形象。以至于多年以后再進影院,領(lǐng)悟到一些關(guān)于成長的精神內(nèi)核,才頓感勘破玄機,恍然大悟。
當然,販賣情懷也沒有那么容易。大約十年前,從王家衛(wèi)電影《東邪西毒》修復(fù)版上映,中國內(nèi)地電影市場刮起重映風。一些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電影,以首度進入內(nèi)地院線的面孔與觀眾久別重逢。隨后,一些真正意義上的重映片,即在內(nèi)地首映后間隔一段時間再次上映的影片開始出現(xiàn)。當然,從口碑和票房來看,后者能叫好又叫座的少之又少。
重映片并非都能二度圈粉,能圈到粉的重映片倒有相似之處。比如,從《東邪西毒》到《大話西游》再到《千與千尋》,都有著開放式的寓意和內(nèi)涵,都能戳中人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甚至都讓人在初看時茫然不解其中味、重溫時卻淚流滿面。另外,由于內(nèi)地院線市場起步較晚,當一些大家曾用電腦、DVD、甚至錄像帶看過的經(jīng)典電影重新走進影院,觀眾主動貢獻票房的意愿會很強烈。就讓這樣的重映片來得更猛烈些吧!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