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刷微博朋友圈 小心抑郁癥
你假期加班到夜里12點,回到家刷微博放松,結果滿屏都是網友在全球各地度假的照片和小視頻;
你剛輔導完孩子做功課,打開朋友圈看大家的動態,A女兒鋼琴比賽一等獎、B兒子考試全班前三,你回頭看了眼自家正糾結“5+8”等于幾的笨小孩;
你還完上個月信用卡賬單,剛發的工資只剩下三位數,而某個APP上的白富美又曬出了一個限量版愛馬仕……
“暴走大事件”節目上大火的《檸檬精之歌》唱的就是我們這些苦逼網友:“有沒有哪天,打開微博你突然才發現,首頁互關的好友,月薪三萬零八千……”
每天受到來自社交媒體的全方位打擊,網友們真的不會被逼瘋么?答案是……還真的有可能!
最近,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學者的一個研究顯示,使用社交媒體容易讓人抑郁。
社交媒體使用時間越長 抑郁風險越大
研究者收集了3826位青少年(平均年齡12.7歲)近6年的數據,發現青少年隨著年齡增長,抑郁癥狀隨之增加。
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每增加1小時,青少年的抑郁癥狀就增加0.64個單位;某年的社交媒體使用時間比往年增加,抑郁的風險也更大,每多增加一小時,抑郁癥狀增加0.41個單位。
出乎意料的是,打游戲反而沒有產生致郁效果。打游戲時間的增加,沒有伴隨著抑郁癥狀增加。研究者分析,這可能是因為現在很多游戲都是組隊來玩,不管是和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還是和網線另一端的網友,組隊玩游戲的過程都促進了社交,從而避免了抑郁風險的提高。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副主任醫師、浙江省康復醫學會精神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張瀅分析說,這本質上是信息攝入過剩造成的結果,“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信息量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接觸過量的信息。而社交媒體的屬性又導致這些信息會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
他將社交媒體的信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炫耀型的內容,炫富、秀恩愛、曬小孩都屬于這類;另一類是消極型的內容,比如殘酷的社會新聞、負面的情緒表達等等。這兩類信息正好是兩個極端,共同刺激著網友脆弱的神經。
社交媒體讓人過度攀比 產生挫敗心理
張瀅說,心理學家LockWood和Kunda的研究發現,人們在“自我改善”的動機下會引發一種“攀比”心理。當個體認為自己也可以取得相應的成就時,這種比較會產生鼓舞作用;但當個體認為自己無法企及時,就會使人的自尊心受到挫敗。
“社交媒體拓展了網友的視野和想象,以前家長只會把自己孩子跟鄰居家的孩子比,也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小孩’,但畢竟比較的范圍有限,鄰居家的孩子也不太可能是天才。但現在,家長隨處可見刷屏的學霸、天才,好像全天下的孩子都比自己孩子聰明,這可不就受打擊了嘛。”
家長會比較孩子,反過來孩子有時候也會比較自己的家長。他曾經接診過一個初中男孩,爸爸從小對他奉行棍棒教育,動不動就打罵他,父子關系一直很緊張。
上初中后,家里給他買了一部智能手機,他一下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發現,別人的家長都不像他爸爸這樣教育小孩,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好友和家人關系都很融洽,經常看到他們發一家人出去游玩的照片,這讓他更加厭惡自己的父親。
“這個男孩本身就有點抑郁癥的傾向,后來發展為雙相情感障礙,抑郁重一點,躁狂輕一點。我們不能說是社交媒體導致了他的情緒問題,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
記得回歸現實 給身邊的人一個微笑
至于游戲反而不致郁的觀點,浙大二院精神科禹華良副主任醫師認為不一定適用于游戲成癮的青少年。
從他的臨床經驗來看,部分游戲成癮的青少年在沉迷游戲之前,就已經出現情緒抑郁、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游戲是他們逃離現實社會和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從游戲中重拾社交的可能性反而是減少了,他們更需要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問題的根源并解決。
禹華良說,不管是從社交網絡獲取信息,還是從游戲中享受娛樂的刺激,仍要記得留出時間給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拿出手機看看,你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是不是社交媒體類的軟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可要好好反省一下咯。
《檸檬精之歌》最后唱道,“檸檬精的心酸,只有卑微的人才明白。檸檬精很敏感,求求大家不愛別傷害。”與其祈求別人不要在網上“傷害”自己,不如放下手機,給現實中的親友一個大大的微笑。(記者 張冰清)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