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教授”楊慶利:將花生油酸含量提升到國際最高值
楊慶利 受訪者供圖
青島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慶利,被人親切地稱呼為“花生教授”。
“我是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從小與花生打交道,兒時那個通過種花生掙錢的愿望,不知不覺勾勒出我的人生藍圖。”楊慶利說。
作為高校教師,他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20多項,培育的花生品種油酸含量高達77.80%,比傳統品種提高10倍,是國際上油酸含量最高、最早通過山東省級以上審定的直立型花生品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3項。
然而,他不滿足于自己取得的成果只放在實驗室、留在試驗田里。從去年以來,他有了山東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隊青島二隊的科技特派員的新身份后,用自己的技術與知識,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受到了服務隊和服務企業的高度好評。
攻關目標定位花生育種
“我對農業生產感興趣,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 楊慶利說,懷著對花生研究的癡迷與夢想,走進了萊陽農學院(青島農業大學前身),攻讀農學專業,第一次接觸到現代花生育種方法時,他的面前就像打開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兒時父輩們勞苦種植的記憶像被魔法棒激活了一般——如何利用科學方法提高花生品質,這個問題開始終日縈繞在他的心頭。碩士畢業后,楊慶利到山東省花生研究所工作,為了更好地從事科學研究,在攻讀了博士學位之后,他2014年回到母校開始了高油酸花生育種工程研究。
目前,我國花生深加工產業存在加工專用新品種特別是高油酸新品種缺乏、深加工能力較差、黃曲霉毒素潛在污染難以解決等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楊慶利說,這些問題不解決,花生就不能真正讓百姓獲得更多利潤。
為培育高油酸花生種質資源,楊慶利將攻關目標清晰地定位于“高油酸花生育種”研究上。
在研究過程中,楊慶利嘗試過的科研方法不計其數,甚至曾經通過實踐8號育種衛星將花生種子帶上太空進行誘變,但沒有達到預期誘變效果。
面對失敗,眼看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經費的項目就要泡湯,楊慶利沒有放棄,又不斷重新查找資料,尋找更加有效的誘變方法。他采用胚輻射誘變技術進行誘變,功夫不負有心人,這種方法解決了輻射誘變有益變異株率低的問題,使有益變異株率由低于0.5%提高至27%以上。
經過多次失敗與不懈努力,利用誘變出的新種質,楊慶利與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首任首席科學家禹山林研究員共同合作,育成高油酸花生新品種——花育32號,其油酸含量達77.80%,比傳統品種提高了10倍。花育32號、龍花8號等6個高油酸花生新品種,已在新疆、山東、河南等省推廣種植面積3785萬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2.26億元。
從實驗室走向企業生產一線
從去年至今,他充分發揮自己擔當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到一線、到基層、到企業,貢獻自己的智慧與技術。
“雖然去企業與我之前在實驗室的研究很不相同,但我覺得應該用自己的研究特長,真正為企業發展做一些實事。”楊慶利說。
楊慶利到青島二隊后,有針對性地服務青島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德盛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青島漢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民營企業。在企業,他和研發團隊一起,認真研究國家和省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方針政策,制定出了納入全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全面提升企業研發能力的多條措施。在青島漢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楊慶利和團隊隊員一起推動政策落地生根,讓企業最大限度享受科技創新政策的紅利,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有了質的突破。
“楊教授的到來就是給企業雪中送炭。”海利爾藥業董事長葛堯倫告訴記者,“楊教授進入企業,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的科研水平。他對于省、市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真正‘吃得透’,幫助企業破解難題。現在,我們新產品的研發和新項目申報就很有底氣了。”
在企業服務期限雖然時間短,僅有兩年時間,但為了更好地培養研究生,楊慶利就堅持“企業—學校”兩點一線地跑。他利用周末時間與學生定期召開研討會,指導學生做實驗、搞科研。“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楊慶利說,只要能看到自己的付出一一結出豐碩果實,一切都是值得的。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