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是什么星座“梨炒雞”里的中國文化——訪新西蘭學者羅輝自動回零滴定管
新華社惠靈頓7月30日電 專訪:“梨炒雞”里的中國文化——訪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學者羅輝
新華社記者宿亮
“取雛雞胸肉切片……再加雪梨薄片、香蕈小塊,翻炒三四次起鍋。”這是一道名為“梨炒雞”的菜肴,出自清代詩人袁枚那本勾人“饞蟲”的著作《隨園食單》,也是羅輝博士常用以招待新西蘭友人的菜肴。剛剛完成《隨園食單》英文翻譯的羅輝告訴新華社記者,盡管袁枚生活在18世紀,但這道菜在今天看來仍很前衛,符合西方飲食理念,很受當地朋友的喜愛。
羅輝執教于新西蘭首都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從事中文、中國文學及翻譯課教學,同時也是一位在西方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和文學的學者。
羅輝認為,擴大中國文學影響力,不僅需要知名作家,還需要在西方社會長時間的積淀,尤其是基層的中文教學。即使學生無法說流利的中文,但只要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學作品,就會拉近他們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其成為中國文學的潛在讀者。
羅輝說,大學時代的閱讀經歷非常重要,因此,維多利亞大學在開設中文課的同時又開設中國文學和翻譯課程,鼓勵學生把閱讀文學作品作為學習語言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手段。他發現,不少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也能被西方學生所接受。在他指導的研究生中,就有學生致力于把中國80后詩人的作品譯介到西方。
文學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本身的文化意義。羅輝翻譯《隨園食單》的初衷是想探討身為文學才子的袁枚為何會寫大部頭的烹飪著作。羅輝發現,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人涉獵廣泛的特點很感興趣。《隨園食單》本身就反映了當時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書中提到在廣州吃到的“顛不棱”,正是英文中餃子、湯團的音譯。
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羅輝除了嘗試給朋友制作“梨炒雞”,還按照書中的方法制作了蝦餅等美食。
眼下,羅輝正與一位西方畫家合作為這本譯作配圖,他說這部譯作將由香港和倫敦兩家出版社合作出版。他表示,合作出版是文學作品擴大海外影響力的一種方式。通過合作出版,整合翻譯、出版和發行資源,中國文學作品能更容易進入西方市場。
羅輝還特別提到,中國出版的外文“熊貓叢書”對推動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事教學和研究之余,羅輝還和當地的朋友組織了一支名為“東方快車”的樂隊,專門演奏融合西方爵士樂和中國民歌的老上海音樂,樂隊中既有華人,也有新西蘭人。每逢中國的春節和中秋節,許多華人團體及當地文化機構都會邀請樂隊演出。
為促進中新兩國文化深入交流,羅輝在擔任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期間,曾邀請兩國藝術家合作,推出根據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改編的現代舞臺劇,西方鋼琴和中國古琴在當地藝術節期間同臺亮相,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推廣效果。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