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  產后月子  產后恢復

政策頻出,職業教育大發展關口來臨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7-18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標題:政策頻出,職業教育大發展關口來臨

  自今年年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印發后,高職擴招百萬、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1+X證書制度試點等10余個政策文件紛紛出臺。中國的職業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一直以來,職業教育的發展處在比較尷尬的狀態,很多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都掙扎在“招生難”的困境中,一邊是學生和家長不愿選擇職業教育,另一邊則是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既“急需”又“急缺”的狀態。應該說,在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關口,職業教育陷入了“應然”重要與“實然”次要的泥潭。

  不少職教界人士表示,造成職教尷尬境遇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現在,國家政策一下子釋放了諸多“紅利”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打開了大發展的大門,那么,“東”風來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了嗎?那些多年發展中出現的痼疾頑疾能否很快破解?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帶著這些問題來到山東煙臺和威海,在實地調研中探尋大發展來臨的關口,職業教育所做的起跑準備,感受職業教育躍躍欲試的全新的起跑姿態。

  機制體制的變革讓“一潭死水”變成“一盤大棋”

  “2017年,我們調研了10多所學校,發現煙臺市職業教育存在著諸多累積而成的難解。”煙臺市教育局副局長許箕展說。

  當時煙臺市的公辦職業院校并不全歸教育部門管理,而是由不同的部門和區政府管理,“多頭管理”“條塊分割”,造成資源分散、學校的專業設置無法實現統籌,很多學校專業雷同、同質化嚴重:這個學校有財會專業,那個學校也有,這個學校辦了學前教育專業,那個學校也辦……

  “很多專業設置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學校有相關專業的老師,學校招生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辦學,”許箕展說。曾經一度,數控專業特別熱門,當時煙臺市幾乎每一所高職院校都有這個專業,都配備了相關的設備,結果現在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設備還在運轉,三分之二都是閑置的。甚至有一個中職學校開出了23個專業。

  再加上,很多學校校長來自行政崗位,使得職業院校的行政化也非常嚴重,結果造成了“煙臺市職業教育的人員流動幾乎為零。”許箕展說。

  “一潭死水”如何發展?

  機制體制的問題不解決,從根本上束縛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此,煙臺市從2019年起,將原由市里其他部門代管、區代管、區屬的職業院校等全部劃歸到市教育局直屬,人財物實行統管,徹底理順了職業教育體制機制。

  由條款分割到統籌管理,首先改變的是學校專業的設置。“第一件事就是幫助每一所學校進行長遠規劃,避免重復建設。”許箕展說。

  “我們原來是‘小而全’,現在可以做到‘專而精’了。”煙臺城鄉建設學校校長姜代坤說,現在所有專業設置都圍繞著建筑行業,比如,同樣都是機電,現在的專業設置可能就會是電梯或者智能樓宇控制等等。

  這樣的變化當然不僅僅出現在一所學校,煙臺市準備用3~5年時間完成所有公辦職業院校的專業統籌,每所中職設3~5個專業群、高職設5~8個專業群。

  與此同時,還成立了由企業家和職教專家組成的專業設置委員會,不僅對現有專業進行評估,還要對今后新增專業進行指導。

  今年,煙臺電子信息產教聯盟在富士康科技集團工業園成立,省內5所高職學院、15所中職學校和2個企業參與其中,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資源和學校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訓、課程教材、師資培養、工匠培育、技術創新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下一步,煙臺還將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其他產業再組建7個產教聯盟。

  機制體制變了,職教“活”了。各學校開始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對重復設置的汽車維修、會計等專業進行了整合,對保留的專業進行“智能+”改造。同時,院校可以進行教職工的交流和學校之間資產的調劑,為專業布局和資源流動打通了渠道。

  “一潭死水”變成了“一盤大棋”。

  培養模式的準備 從砸掉圍墻開始

  有了機制體制的保障,一所職業院校如何發展的問題就回到了職業教育本身,也就是怎么辦學、怎么辦職業教育。

  這兩年,只要提到職業教育,人們就會想到產教融合這個概念。

  所謂產教融合,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道數學題:產+教=產教融合。不過,看似簡單的加法在實際操作中卻能產生出無數種方式,而又因方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記者在威海職業學院見到2018級的連鎖經營管理工匠班的學生陳永利時,他正在剛剛開業兩周的超市內整理貨品,而超市門口則擺著他今天要用的教科書。這個超市就是陳永利及他的同學的實訓基地,同時也是他們上課的地方。上午,陳永利和同學在旁邊的房間上課,下午便直接在賣場工作。

  其實,這個超市就是威海職業學院產教融合的一個縮影。這所學校的產教融合重點不在“產”與“教”之間的那個加法,而在于“融”與“合”。

  “辦真正意義的職業教育,就要辦以實訓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威海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吳永剛說,在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里,大一通常會學習理論,到了大二再進行實訓,“我們不能這樣。”

  吳永剛的想法來自于一次偶遇。

  吳永剛有一次在一個酒店遇到自己學校畢業的正在做門童的學生,問學生在這個崗位上做多久了,學生回答:一年了。

  “我們酒店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在飯店端盤子,在酒店當門童。但如果一兩年、三年后他們還在端盤子、當門童,那我們職業教育就要反思,他們在我們這里接受的職業教育究竟值不值得?”吳永剛說,他希望學生在職業院校里學到的是真本領。

  于是,學校開展了一場“砸墻運動”。

  從2017年暑假開始,威海職業學院按照“教室+車間”一體化的思路對實訓室進行了改造,把以前橫亙在教室間的墻體拆除,把小教室變成了大車間。甚至學校的一棟大樓,里面每一層都是按照“輪船”的功能建造的:一層是機艙操作實訓室,二層是電路實訓室,三層是船舶駕駛實訓室,所有船舶相關專業都可以在此實習實訓。

  “如果我們的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不能把一個酒店經營好,沒有把它管理好,說明我們的老師沒有真本事,說明我們的孩子學不到真本領,所以用實踐化的教學,既是一個教學載體,更重要的是檢驗我們以實訓為導向的教學質量。”吳永剛說。

  有了這樣的觀念,學校的日常管理等都有了教學的味道:學校的咖啡館、酒店等場所的經營服務人員,都由相關院系的學生自己來擔任。

  有人說,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機遇來了,其實,這不僅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我國整個教育鏈條走向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機遇。在這個機遇面前,不僅職業教育人要做好準備,所有教育人都面臨著如何調整、轉變進而繼續發展的挑戰。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網站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