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靜脈針還用做超聲?國內外知名專家:這是未來趨勢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3日訊(記者 朱國旺)一個看似簡單的靜脈輸注(建立血管通路),卻越來越緊密地和超聲、心電圖等技術緊密結合,并成為其未來的發展趨。在日前北京召開的2019“國際血管通路高峰論壇(CIVA)” 上,世界血管通路大會(WoCoVA)合伙創始人、大會主席和組織者Ton Van Boxtel等國際國內專家表示,跨學科團隊合作是全球血管通路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如在靜脈置管過程中,通過超聲或心電圖技術的配合應用,能夠實現更為精準的定位。同時,跨學科合作也促進了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拓展血管通路管理理念、提升治療效果。
此次論壇由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主辦、BD(中國)支持,旨在進一步規范和推進我國血管通路的管理理念,普及并掌握靜脈輸注國際動態和前沿技術,國內外血管通路領域的近500位權威專家、學界人士、醫護人員出席此次論壇。
隨著技術和理念的發展,血管通路早已突破單純以護理人員為主的認知局限,跨學科聯動正在推動血管通路領域邁向更深層次的發展,跨學科交流分享也成為此次國際血管通路高峰論壇的關鍵詞。
Ton Van Boxtel表示,血管通路跨學科合作的理念在很多人看來還是比較新穎的,但這不僅是可行的,并且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多更安全的醫療幫助。他認為未來血管通路將在三個方面進行跨學科合作:第一是與超聲技術合作,如給患者靜脈置管時,不管是中心靜脈置管還外周靜脈置管,都可以通過超聲進行精準定位,尤其是有些血管位置比較深的時候,超聲可以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第二是與心電圖技術合作,通過將心電圖技術和靜脈置管相結合,可將血管內置管放到更精準的位置上;第三是和創新領域進行合作,譬如醫用膠水材料。這種醫用膠合劑可以在置管時對置管部位進行粘合,不僅可以起到防止導管遷移的作用,還能預防感染。
這一觀點也得到國內專家的響應。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主任醫師、中國婦幼保健協會介入放射專委會常務委員楊正強認為,包括超聲、X光、CT、磁共振等技術在內的影像學評估和引導,對于建立精準且安全的血管通路意義重大。建立血管通路的目的是為患者找一個安全的靜脈輸液通道,要保證安全,就少不了影像技術的評估甚至引導。在靜脈輸注中,以前靠摸著血管進行盲插的做法已經落后,超聲的普及非常重要。同時,當導管進入人體后,它的頭端處于什么位置和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是密切相關的,雖然通過X線評估導管的位置比較快捷方便,但它有輻射,要讓患者實現零輻射,就需要更多地依賴于心電圖技術,從而幫助患者安全地建立靜脈通道。
楊正強教授認為,影像與血管通路的結合目前正在迅速發展,未來血管通路影像方面的發展將是如何讓超聲更多地普及到每個科室,并將輻射盡量減少到最低,特別是對嬰幼兒。在實際治療過程中,需綜合考慮患者條件、疾病類型等配合相應的措施。在推動醫護人員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時,也倡導患者加深對于這一領域的了解,從而加深醫患之間的互相理解和配合。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老年學組副組長陳偉表示,安全性是任何治療手段都需要首先考量的因素,患者受益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鐚W科聯動的核心就是通過對患者狀況的全面評估,制訂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以最小的損傷獲得最大的益處。要形成這一機制,必須需要多學科的廣泛參與。
隨著中國血管通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醫療專業人士正走向國際講臺,與全球分享中國的成果和經驗,國際血管通路高峰論壇著力打造血管通路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頂級平臺,在“走出去”的同時“引進來”,與包括世界血管通路大會在內的全球范圍學術組織形成密切合作,促進國內血管通路領域進一步發展。會議前夕,國際血管通路高峰論壇顧問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成員涵蓋靜療、血管介入、血管外科、營養、超聲、重癥、急診、感控等多領域國內外專家,將積極推動國內外學術合作、臨床技能專業教育、跨學科融合發展等核心工作的開展。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