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步伐:智聯萬物
當今時代,人與自然因大數據技術、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飛速發展而聯結得更加緊密。
比如借助APP,人對鳥類的觀察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鳥類保護項目“易鳥”開發了一個軟件,可以讓觀鳥者隨時隨地通過智能手機,上報他們看到鳥類的時間、地點、數量和種類。據報道,2002年該項目啟動以來,每天鳥類活動的觀察記錄數據都在增長,其中也有中國觀鳥者的貢獻。系統根據這些海量數據進行分門別類整理,繪制出鳥類活動“熱度圖”。開發者認為,新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觀察動物種群的方式。之前,人們認為一種叫圃擬鸝的鳥在美國只有一個種群,但是APP生成的“熱度圖”顯示,它們應該是兩個遺傳學上相互獨立的種群。
大自然是一個統一的生態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有機循環的生命共同體。這個龐大的生命體如此浩渺神秘,人類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也對它造成了許多傷害。
今天,我們要統籌兼顧大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對它們整體施策,并進行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建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打破以往僵固、碎片化的思維和管理模式,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形成系統完備的環保治理體系,使人對自然的保護更加科學有效。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圍繞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目前,全社會都在積極行動起來,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各個領域。各地環保產業更是積極搭上智能科技的快車,讓環境治理變得更加“智慧”。
“只要白洋淀上出現污染區域,5G無人機就立馬去尋找污染源頭,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雄安聯通網建部副經理任柏松對前去采訪的媒體說。從2017年第一個5G站點的開通,河北雄安已經完成130個5G站點的部署,實現了市民服務中心、三縣縣城核心區、白洋淀核心景區等的覆蓋。目前,雄安已經將5G無人機+VR運用到防火和白洋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據介紹,當險情發生的位置在樹林中間靠里的時候,傳統的解救需要一到兩天,而5G無人機只需要一到兩個小時。
浙江嘉興市一家企業的廢水處理沉淀池內,一個個白色的傳感器實時檢測污水,及時傳回信息并進行分析,根據結果準確投放相應的藥劑。據報道,這種被稱為工業污水處理智能加藥機器人的設備,每處理一噸污水都可節約一定的成本。“以前,對沉淀池加藥劑時,都是靠肉眼判斷,憑經驗來估計劑量。藥劑加多了會影響沉淀效果,而加少了又起不到作用。”這家企業負責人介紹,這套智能加藥機器人設備為企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智慧環保”在藍天保衛戰中也不斷發揮著作用。比如陜西、安徽、四川等多個省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破解了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的很多難題。
智(智能高科技)聯萬物,萬物愈加生機勃勃。未來,“智慧環保”將進一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改善生態環境,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大放異彩。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