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黨旗紅】父子兩代人“接力”守青山
東北網8月13日訊(記者 許諾 程揚帆)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從弱冠到不惑,前哨林場的“護林人”王東森、王鑫父子以林場為家,以森林為伴,為這片大森林奉獻了30多年,無怨無悔,兩代人用青春涂滿這一片綠色。
深山中的“林三代”
前哨林場位于黑龍江省漠河市西林吉林業局,比鄰祖國北陲界江,是全國最“北”林場。這里條件艱苦,人煙稀少,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對木材的需求增加,第一代務林人爬冰臥雪,以人拉肩扛的方式挺進茫茫林海,喚起了林業的“黃金時代”。
17歲的王東森跟隨父親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綏棱林業局采伐木材,父子二人頂風雪冒嚴寒,深入密林深處砍伐,這讓王東森有了不少采伐經驗。
“我和我父親被稱作是‘父子據萬米能手’,那時候咱也不知道累啊,就知道我是黨員就得向前沖、干在前。”王東森回憶說,曾住過冬夜里不生火的帳篷,結著冰碴兒的大河他帶頭跳過。
冬運生產都是在原始森林里作業,難免要砸到小樹,當時很多人并不把這當回事。王東森就給J-50司機和油鋸手們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天采100棵樹,每棵樹放倒后砸到1株幼樹,那就毀掉100株,一個生產期下來,至少毀10000株,全場20多名油鋸手,一年下來毀20多萬株幼苗。“大家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原來,王東森早就有了守護森林的意識:“我們不能只索取,要為以后做儲備,更要當好大森林的守護神。”
為避免在采伐過程中傷害幼樹,年紀輕輕的王東森就向大家提出了倡議:“樹往空出倒、幼樹保護好、一人一份心、綠樹早成蔭”。這個口號傳遍了伐木工,極大地保護了幼樹的生長率。
1986年,24歲的王東森“一路向北”,來到了前哨林場支援國家建設,憑借出色的技術,成為了大興安嶺林業戰線的“采伐大王”,也就此扎下根來。
“那時候,放倒一棵樹至少得要1個多小時,工作起來也十分危險,有一次一顆大樹的樹枝支出來,把我這臉都刮破了。”王東森指著嘴角和鼻梁上的疤痕說。
就這樣,王東森一邊伐木,一邊護林,既是伐木工,又是護林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在這片森林腹地中。
能夠傳承的綠色
如今,昔日幼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采伐工也變成了育林人。退休在家的王東森,將本可到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的兒子王鑫,親自送到了前哨生態建設第一線。
2014年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叫停。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伐木工人的汗水、足跡和榮譽,走進了歷史記憶。
現在的王鑫身兼數職,他獨守在渺無人煙的深山,密切監視四周山林的動向,是育林人、護林人,也是前哨林場的撲火隊員。
“現在正是林區的防火期,從3月份到現在我都沒怎么回過家。如果風大或者有雷電,就要馬上做好預警。”王鑫說,有幾天風大的時候,他直接上山住在了林子里,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火情。
王鑫熟知周圍山形山貌山勢,遇到突發火情時,能讓撲火隊伍少走冤枉道,快速抵達、快速撲滅。長時間的觀察與磨煉,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有造林任務時,王鑫就積極投入到造林的任務中。他在深山中有一處帳篷似的住處,工作之余,他要自己弄燒柴,解決吃飯、取暖問題,更糟糕的是沒有電。近幾年,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這里通了電,也帶來了“光明”。
不有句話叫“父債子還”嗎,我爸伐了一輩子樹,但也保護了不少小樹,現在我要栽更多的樹,這片青山我不但要守住,更會好好地傳下去。
父子接力守“青山”
前哨林場歷經開發建設、森林火災等困境和林業轉型等歷史性嚴峻考驗,一次次強攻突圍。“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前哨,已經成為北疆生態保障、林業企業轉型、森工黨建品牌的“第一哨”。
48年來,前哨林場累計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商品材191萬立方米,人工造林39萬畝,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14萬畝,施業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2.5%,比1988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很多林業工人真實的寫照。王東森、王鑫父子二人以“接力”的形式,克服困難,守護森林,惠及子孫后代,用實際行動踐行“兩山論”,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唱響了新時代林區人愛林、護林的頌歌。
在前哨林場,像王東森、王鑫父子一樣的護林人還有很多,他們前仆后繼,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他們為前哨林場生態建設奉獻了青春和熱血,賦予了這里無盡的生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