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投入較弱的上海醫藥靠“買買買”能否搶占創新藥市場份額
9月18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醫藥”)發布了其設立合資公司的進展公告稱,旗下全資子公司已經與俄羅斯生物醫藥公司BIOCAD正式簽署合資協議。
公告顯示,合資公司是BIOCAD在大中華區的唯一平臺,未來將持續引入前沿生物醫藥產品和生物技術。合資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為4億美元,其中上海醫藥以現金出資2.004億美元,占合資公司股權的50.1%;BIOCAD以現金2994萬美元及6個生物醫藥產品在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永久、獨家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其他商業化權利作價出資,占合資公司股權的49.9%。
瘋狂并購背后隱患多
有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上海醫藥出資2億美元快速成立合資公司,主要是為了引進6個熱門生物藥,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在創新藥領域搶占市場份額。因為該公司一直以來偏重銷售,而在研發領域投入并不積極,所以只能去“買新藥”。然而,長期來看,其高商譽、巨額銷售費用已經引來不少爭議,可能會掣肘其創新藥布局。
從2019年上半年業績報看出,在A股上市的所有生物醫藥企業中,上海醫藥營收全行業第一,實現營業收入925.75億元,同比增長22.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86億元,同比增長12.45%。
在高營收額規模下,上海醫藥上半年的銷售費用卻高達64.3億元,比上年同期的52億元增長了23%。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相比高企的銷售費用,上海醫藥的研發投入非常低,2019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為5.64億元,僅占比總營收的0.6%。是典型的“重銷售、輕研發”企業。
上海醫藥2018年年報顯示,去年總計實現營業收入1590.84億元,增速為21.58%,是繼2012年后首次突破20%大關。但是,企業之所以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0%,與其2017年大舉并購相關。當年上海醫藥一口氣收購了6家公司,所耗資金約為56億元。
瘋狂并購在提升公司營收利潤規模、擴大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公司賬上的商譽金額。最新披露的半年報數據顯示,上海醫藥商譽已經達到114.84億。而2018年末,這個數字為113.45億元。
與此同時,并購還增加了企業資產負債情況。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的銀行借款余額達到了274.91億(不考慮應計利息),應付債券余額為29.98億。
雖然上海醫藥營收規模大,但毛利率低、利潤增長遠不及營收增長已經成為其“心病”。究其原因,上海醫藥的分銷業務占比巨大,盡管其營收實現801.94億,但毛利率只有6.67%,將公司整體毛利率拉低至14.35%。
除了毛利率低之外,上海醫藥的營業成本較高,特別是銷售費用、財務費用攀升,拖累利潤增長。
自2015年以來,上海醫藥的銷售費用率、財務費用率整體處于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特別是銷售費用方面,金額由2015年53.48億上升至2018年110.58億,三年時間上漲超過一倍,較大程度上拖累了公司的盈利水平。同時,企業財務費用也在不斷上漲,而財務費用率的上升則與利息費用增長密切相關。數據顯示,上海醫藥的資產負債率近些年持續上升。
對于上海醫藥分銷業務營收規模大,毛利率低,且企業銷售費用、財務費用攀升,此二均影響企業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企業未來如何改善的問題,截至發稿時,《國際金融報》記者尚未收到回復。
進軍創新藥有掣肘
那么,最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到底能為上海醫藥帶來哪些好處?
根據公告,此次合資公司license in(許可引進)的6個生物藥,包括3個生物類似藥和3個創新生物藥。其中3個生物類似藥皆已在俄羅斯上市銷售,兩款還在俄羅斯以外多國獲得批準上市。3個創新生物藥其中1款產品已于今年在俄羅斯上市,1款正處于申報審批階段。目前6個合作產品在中國尚未開展臨床試驗,雙方將于合資公司成立后盡快開展合作產品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并完成出資產品的臨床試驗。
據悉,這是上海醫藥第一次license in如此大品種藥品。從管線上看,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阿達木單抗、PD-1抑制劑與IL-17A抗體均已是國外成熟藥品。
隨著專利到期前三者在國內外均面臨著生物類似藥的挑戰壓力。從國內市場上看貝伐珠單抗與曲妥珠單抗依然是羅氏在中國的強力支撐,但兩者與阿達木單抗加上PD-1抑制劑也均是國內企業的熱門研發方向,目前均有多家在研或提交申報上市。IL-17A抗體方面諾華與禮來的藥物在國外市場表現良好,并均已于今年在國內獲批。
整體上看,上述產品基本均為國內外熱點產品,其在國內未來也會面臨激烈競爭。但對上海醫藥而言,其在流通分銷上的巨大優勢或成為其未來在這幾個大品種上與原研藥以國產生物類似藥競爭的一個優勢所在。
業內人士表示,上海醫藥布局創新藥領域方向沒錯,但是掣肘面也很多。安永近期發布報告分析稱,在醫藥行業變局下,中國本土藥企正積極向創新藥轉型,但整體創新能力和人才儲備將成為最大制約。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