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首頁  產后月子  產后恢復

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孕育新機遇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10-02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中國,70年。這70年里,滄海巨變,波瀾一攪,盡顯壯闊。70年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革新軌跡,清晰可見。國運更新,漸臻富強,既要總結經驗,更要著眼未來,知勢、順勢、謀勢。值此70年之際,新京報推出“中國經濟思變70年”系列評論,邀請經濟領域的親歷者和觀察者回顧和思考70年間經濟領域的風起云涌,為“變”而“思”,因“思”而“變”,更好地觀進路、謀未來。

  經濟成長過程同時也是經濟結構轉型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后到2012年前后之間的中國經濟成長,是從農業到工業的經濟結構轉型。2012年以后的中國經濟成長,是從工業到(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

  經濟結構轉型是理解重大經濟現象的關鍵線索。沒有工業化,就不能理解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奇跡。沒有從工業到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同樣不能理解2012年以后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經濟現象。大的挑戰來自于它,大的機遇也來自于它,新消費、新技術、新業態、新城市背后也都能看到結構轉型的力量。

  經濟結構轉型背后的動力機制

  從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經濟結構轉型主要是兩次大的轉型,一次是經濟活動從農業向工業部門的轉移,第二次是經濟活動從工業(主體部分是制造業)向服務業部門的轉移。

  目前對工業和服務業的區分并不是令人特別滿意。技術的變革也使得制造和服務的界限愈發模糊。從經驗上看,工業化高峰期以后并非所有的服務業都有(相對GDP)更快的增長,只有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才有更快增長;也并非所有的工業都增長更慢,人力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也可能有更快增長。對工業和服務業的區分可能更多來自于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分類方法和缺少與之匹配的數據支持。更合理的區分方式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從工業到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中,更準確的說法是從資本密集型到人力資本密集型的轉型。

  經濟結構轉型背后的動力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技術變化。工業技術進步越快,生產出同等數量工業品需要的勞動和資本投入越少,隨著工業品需求被逐漸滿足,全社會工業品生產需要的資本和勞動投入數量下降。從統計角度看,工業部門的增加值份額、就業份額和支出份額下降。

  二是偏好的變化。食品消費飽和以后對食品的支出增長會慢于收入增長(恩格爾效應),對一般工業品的需求滿足以后對這部分產品的支出增長會慢于收入增長(在制造業產品領域的廣義恩格爾效應),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支出轉向那些滿足更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務和商品,這些商品和服務不再是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不是基本生活用品需要,而更多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需要,健康、教育、美麗大自然、時尚、文娛成為生活品質升級的主要內容。從統計角度看,這些升級的內容會表現為服務業部門增加值份額、就業份額和支出份額上升。

  三是生產型服務業的脫離。這其實是工業部門轉型升級的一種表現形式。正如亞當·斯密在兩百多年前提出的,提高效率的主要方式是分工和專業化。工業部門進一步的效率提升,同樣依賴于更進一步的分工和專業化,這其中很重要的內容是越來越多的研發、創新、管理、咨詢、倉儲庫存、銷售等等服務業環節從傳統的工業部門中脫離出來,形成更專業化效率更高的服務。傳統制造業的效率提升很大程度上也來自這種更加深化的分工和專業化進程。

  開放的大城市意味著更大的多樣性

  中國經濟2012年以后開始了從工業到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判斷經濟結構轉型的拐點,在經濟學文獻中有明確的定義和一套通用的指標體系,不能只有一個指標做判斷。從國際經驗來看,當購買力平價下的人均收入水平達到8000美元以上,當工業部門名義增加值份額達到不低于35%的峰值以后開始持續下降,當工業部門真實增加值份額不再上升,當工業部門就業份額持續下降,當全社會對工業品消費份額持續下降,當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就業和消費份額持續上升,這些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經濟邁入工業到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

  中國經濟2012年以后出現的變化完全滿足上述條件,從其他高收入國家的經驗來看,中國從工業到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動作既不超前,也不落后,是非常標準的動作。接下來我們討論幾個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現象。

  第一個,從制造到服務的消費升級。隨著人均收入提高,城鎮家庭消費支出出現了顛覆性結構變化。2005-2012年,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主要是家用電器)、交通和通訊、衣著開支的平均增速高于全部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速,食品支出增速非常接近全部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速,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居住和醫療保健等支出落后于全部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速。2013-2018年,醫療保健支出增速從前一個階段的最后一名上升到第一名,交通和通訊開支增速依然穩居第二名,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開支增速從倒數第三名上升到第三名,接下來的是居住開支,然后是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開支,這些都高于全部消費支出的平均增速,對食品和衣著的消費支出增速墊底。

  第二個,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崛起。需求端向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傾斜,供給端會做出反應。我們有一張圖,圖的縱軸是行業人力資本密集度,具體的度量方法是該行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就業在全部就業中占據的比重,橫軸是該行業的增加值平均增速。2012-2016年期間增長最快的行業是人力資本更加密集的行業,人力資本密集度與行業增加值增速形成了非常強的正相關關系。這個現象與2012年之前資本密集型行業有更快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個,大城市的勝利。當中國經濟進入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期以后,人口繼續涌向城市,與此前不同的是人口更傾向流入大城市。2012-2017年期間,城市規模越大,人口流入越多。人口100萬以上城市的城市常住人口增速與該城市所在省份的常住人口增速基本相同,分別是0.62%與0.63%;人口500萬以上城市的城市常住人口增速高于該城市所在省份的常住人口增速,分別是0.79%與0.62%;人口1000萬以上城市的城市常住人口增速遠高于該城市所在省份的常住人口增速,分別是1.21%與0.63%。

  無論是為了消費升級,還是為了提高人力資本獲得更高收入,到更大的城市工作和生活成為最佳選擇。大城市擁有更多人力資本密集的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是因為開放的大城市在知識創造和傳播方面更具優勢,有利于形成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開放的大城市意味著更大的多樣性,這些多樣性不僅包含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也帶來了羨慕和嫉妒這些學習和創新的原始動力,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學習有了更大的潛在空間,更妙的是很多知識和信息都是免費的。開放的大城市意味著更大的市場規模,這有助于容納更細密的專業化分工提升效率,有助于孕育新生,孕育新的企業和產品,當然也包括了新的知識。

  為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創造好的環境

  經濟結構轉型體現在方方面面。大企業市場占有率上升,部分小企業面臨困難。大城市在消費升級和人力資本積累方面的優勢更突出,等等。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過去政府和企業手挽手發展經濟,增量足夠大,很多挑戰迎刃而解。今天政府更需要做的是如何補償好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的城市、企業和勞動者,增量不夠大,就需要更多結構調整。政府要為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創造好的環境,劃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真正做到公平競爭,在今天增量空間不夠大的環境下更加珍貴。政府要讓城市對每個人開放,人口流入對城市會帶來挑戰,需要想辦法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住宅的數量和質量,而不是關上新來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大門。

  □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