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力下降 警惕抑郁癥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0月16日訊 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我行動”。專家特別提醒,要警惕抑郁癥的認知癥狀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認知癥狀的表現比如:記憶力下降(“我什么都記不住”)、注意力下降(“我工作時總是走神”)、執行功能受損(“我猶豫不決、難做決定”)、精神運動速度減慢(“我反應慢,總是跟不上別人的思路”)等。認知癥狀可早于抑郁癥的其他癥狀出現,而且認知損害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
識別率、就診率、治療率“三低”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障礙如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疾病普遍存在。某時間段內,精神疾病的相關新聞總能位于榜單,進入大眾視野,如當天微博新聞“全球抑郁癥患者超過3億”,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喬英子抑郁癥跳海”,以及某公眾人物因抑郁癥去世等新聞,但大家對抑郁癥本身又了解多少呢?
微博熱搜排行榜截圖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情感癥狀、軀體癥狀和認知癥狀。認知癥狀可預測抑郁癥的臨床治療結局,是重要的殘留癥狀,更是抑郁癥復發的風險因素,認知損害(注意力、記憶、執行能力以及信息處理速度)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情感癥狀主要表現于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飲食、睡眠差等;軀體癥狀常常掩蓋原有疾病,使臨床醫生不易及時做出抑郁癥診斷,影響抑郁癥的就診率、檢出率以及早期診斷。
調查顯示,抑郁癥全球累及人數超3.5億,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是全球抑郁癥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疾病識別率、就診率、治療率均較低。另外,抑郁癥的終生患病率為6.8%,12月患病率為3.6%。
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楊甫德教授提醒:“如果出現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持續存在2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癥的可能。這時如果工作、學習、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應及早前往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進行正規診療。”
我國第二大負擔疾病
WHO在2012年發布的《抑郁癥:全球性危機》報告中指出:抑郁癥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負擔疾病,預計到2030年抑郁癥將位列世界疾病負擔的首位。全球范圍內,抑郁癥被列為非致命健康損失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占所有“總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的7.5%。
抑郁癥的發病率及相關自殺率居高不下,給社會和患者帶來巨大負擔,且由于抑郁癥患者難以應對人際及職場關系,嚴重影響家庭和職業發展,導致其社會功能無法實現。
國內臨床用藥監測數據表明:18-64歲的人群是抑郁癥用藥的主要人群,抑郁癥不僅帶來了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患者由此而導致的工作能力的下降甚至失業。抑郁癥的直接和間接支出巨大。據統計,在中國,每年因抑郁癥造成的缺勤、醫療開支以及其它費用在494億元左右。這些數字顯示抑郁癥不僅僅是衛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亟需得到有效的治療。
恢復社會功能成為治療目標
近年來,政府部門陸續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文件,以加強對心理健康、精神衛生領域的管理和建設。但相比于其他慢性疾病,抑郁癥的就診率和治療率均處于較低水平。每10個患者里面僅有2位尋求醫療幫助或接受治療,只有不到10%的確診為抑郁癥的患者會接受抗抑郁治療或服用藥物
隨著對抑郁癥認識的逐步加深,抑郁癥治療目標從臨床治愈到全面癥狀控制,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不僅要讓患者心情好轉,還要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
為滿足臨床對新型抗抑郁藥物的需求,藥監部門加快新藥上市審評審批。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將全新多模式作用機制抗抑郁藥氫溴酸伏硫西汀片納入優先審評審批藥物名單,并于2017年11月批準其上市。臨床研究和藥物經濟學研究結果證實,它具有全面改善癥狀的確切療效及良好的成本效益優勢,可有效滿足臨床需求,降低社會和患者經濟負擔。
楊甫德教授表示,抑郁癥是一種會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對于初次發作的患者在急性期治療后還需要補充治療和維持治療。抑郁癥的治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癥狀,避免復發,還要讓患者能夠恢復社會功能,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同時,專家認為,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興趣愛好的培養,都可以調節負面情緒,緩解抑郁癥狀。但自我調節泄壓后,仍沒有緩解并負面情緒加劇時,應積極尋求專業的幫助。(記者 朱國旺 實習記者 郭文培)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