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網購陷阱還須各方齊抓共管
隨著“雙十一”臨近,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加大促銷力度,消費者在享受價格優惠的同時,因虛假宣傳、先漲后降、“釣魚”陷阱等問題引發的消費糾紛增多。網民認為,廣大消費者應理性購物,規避各種網絡購物的風險和陷阱,相關職能部門和電商平臺應協同治理,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不斷凈化網購生態環境。
不少網民指出,近年來網絡消費發展迅猛,成為人們消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一些電商平臺及相關經營者不斷暴露出貨不對板、價實不符、假冒偽劣、刷單炒信、信息泄露等問題,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
網民“苑廣闊”表示,目前比較典型的消費陷阱有三個:價格欺詐,商家通過先提價再降價來忽悠消費者,甚至出售質量較差的商品;定金欺詐,部分商家推出預付定金直減活動,消費者需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則定金不退;退貨貓膩,商家設置了各種退貨的門檻和條件,導致消費者買到不滿意甚至不合格的產品之后,不能順利退貨,權益受損。
有網民認為,消費者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要在促銷的狂熱購物氛圍中失去理性,失去對各種消費陷阱的辨別能力。網民“高濤”建議,消費者應盡量選擇正規大型的網購平臺,下單前仔細閱讀相關條款,了解所購商品或服務的使用規則和限制性條款。注意保留證據,如下單付款憑證、商品宣傳信息及聊天記錄的截圖等,以便發生糾紛后能及時有效維權。
(記者 明航 整理)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
TAGS標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