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首頁  產后月子  產后恢復

讓中醫造福全人類 ——專訪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屠呦呦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11-16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于2019年9月29日上午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授予屠呦呦“共和國勛章”。 

  屠呦呦: 

  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編者按: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都有2億多新病例報道。全球每年40萬瘧疾死亡人數中,90%以上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據估計,2017年,全球有43.5萬人死于瘧疾。與之相比,2016年瘧疾死亡人數是45.1萬人,2010年是60.7萬人。我國解放前瘧疾連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造成大量勞動力喪失。由于當時沒有有效藥物治療,瘧疾病死率也很高。1967年5月23日國家有關部門召開“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拉開了抗瘧新藥研究的序幕。1969年39歲的女科學家屠呦呦臨危受命,挑起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重擔,和她的團隊經過艱苦努力,攻堅克難,于1972年成功提取到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后命名為青蒿素,攻克了抗瘧治療的世界性難題。40多年來,她和她的團隊創造性地研制出抗瘧新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等青蒿素衍生物,推動了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青蒿素聯合療法,大幅度降低了全球瘧疾病死率,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榮獲共和國勛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日前,《龍》雜志總編輯賈正書面專訪了當代杰出女科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專訪全文如下:  

 

  2015年10月,瑞典國王卡爾·古斯塔夫給屠呦呦頒發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問: 屠老您好!欣聞您日前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項,在此向您表示真誠祝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告中說,因您在寄生蟲疾病方面的研究獲獎。由您發現的全新抗瘧疾藥物青蒿素在20世紀80年代治愈了很多中國病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將基于青蒿素的復合療法作為一線抗瘧治療方案,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使非洲瘧疾致死率下降66%,5歲以下兒童患瘧疾死亡率下降71%。請問您對這次獲獎有何感想? 

  答: 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我2019年度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這是聯合國對來自中醫藥學成果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于我們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強有力的支持,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感激。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距離青蒿素發現已經過去了40多個春秋,我也已快90歲了。回顧過去的50年,青蒿素經歷了從化學物質變成藥物的過程,并作為抗瘧首選藥物在國內外抗瘧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為全世界人民帶來健康福祉。希望我們科技工作者能夠肩負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奉獻于祖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醫藥是人類偉大的寶庫,必將走出國門,造福全人類。  

 

  1955年,屠呦呦開始進入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實驗室工作。 

  問: 您出生在一個動蕩年代,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日本鬼子入侵,寧波淪陷,家庭飽受浩劫之苦。在這種環境中,您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對您一生的事業發展有何影響? 

  答: 我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寧波。解放前家里生活比較困難,父親雖是一名銀行職員,但工作并不穩定,主要靠出租祖輩遺留的房產維持家庭生活。當時雖然生活很拮據,但父母依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作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樣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教育。我5歲入幼兒園,6歲上初小,11歲上高小,13歲在寧波私立器貞中學讀初中,15歲就讀于寧波私立甬江女中。我小時候不是很活潑,在班上不聲不響,成績中游,并不拔尖。因為父親喜好讀書,家中樓頂那個擺滿古籍的小閣間,既是父親的書房,也成為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父親去看書時,我也會坐在一旁,拿本書看,其實也看不太懂內容。我那個時候比較喜歡中醫藥方面的書,因為中醫書大多配有插圖,很喜歡看。在父親的引領下,我經常上完課就回家看書,慢慢養成了讀書習慣。我從小有個特點,只要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一定會堅持做下去。14歲時,哥哥給我寫了一封信,告訴我說:“呦呦,學問是無止境的。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可以說是哥哥的這一席話點亮了我內心的明燈,堅定了做學問的信心,為我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20世紀50年代,屠呦呦(前右)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做研究。 

  問: 作為新中國首批女大學生,當時您為什么要選擇醫藥學這個冷門專業并為此默默奉獻了一輩子? 

  答: 我是誤打誤撞走進醫藥學領域的。小時候經常看到中醫治好了很多病人,當時就想,學醫可以讓這么多人免除病痛,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但說實話,我并沒想過自己將來會一輩子沉浸在醫藥學的世界中。1946年,我16歲的時候不幸染上了肺結核,被迫終止了學業,那時醫學還不發達,得肺結核能活下來實屬不易。經過兩年多的治療,病情才得以好轉。這次經歷讓我對醫藥學產生了極大興趣。既然喜歡就要努力去做,1951年高中畢業,我就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專業,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那時,毛主席提出,中國醫學藥學是個偉大寶庫,要繼承發揚、努力發掘,號召要中學西,西學中。為此,1959年我參加了為期2年半的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理論。1969年1月,我第一次接觸了代號“523”的神秘的抗瘧藥物研究項目,認準了“523”任務就是自己的擔當,暗下決心,一定不負重托,把黨和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完成,就這樣一直工作至今。  

 

  1982年10月,屠呦呦參加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并領取發明證書及獎狀。 

  問: 1969年,您39歲時接受了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艱巨任務,被任命為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開始抗瘧藥的研制,去攻克千百年來一直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難題。當時是怎樣的歷史背景?又有著怎樣的艱辛過程? 

  答: “523”最初是一項國家援越戰備緊急軍工項目,為了保密,就以1967年5月23日的開會日期為代號稱為“523”任務。“523”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通過軍民合作開發防治瘧疾藥物,對所開發防治藥物的要求是高效、速效、預防藥物要長效。當時中醫研究院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科研工作全面停頓,但“523”是政治任務,就接受了。中醫研究院把任務交中藥所來完成,指令中藥所成立了科研組,我擔任課題組長負責全面工作。1969年我接受“523”抗瘧研究任務時,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深感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的重大和任務的艱巨。盡管20世紀70年代的科研條件比較差,但我們團隊的每個人都不畏艱辛、拋家舍業、勇于擔當,實驗和臨床緊密結合,高強度工作,幾度深入海南疫區,為瘧疾患者送醫送藥。我們曾以民用的大水缸作為提取容器,整個團隊在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又缺乏通風設備的條件下,不顧健康日以繼夜地工作。為了青蒿提取物盡快上臨床,在初步動物安全性評價后,團隊成員爭相以身試藥。回顧往事,正是團隊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引領了青蒿素的快速研發,從發現青蒿有抗瘧苗頭到青蒿素首次臨床試用只用了兩年時間。  

 

  1996年,屠呦呦指導助手在做實驗。 

  問: 據了解,當時研究小組將青蒿用于動物實驗時,多數動物表現正常,但有些動物疑似中毒,沒人敢說這種藥物用于人體是否安全,而您卻堅信青蒿提取物有效且對人體無毒害,主動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試驗,是第一位做臨床試驗的人。您堅持以身試藥是對祖國傳統中藥理論的信任還是對自己信念的追求?當時您考慮過失敗的后果嗎? 

  答: 當時在動物實驗中,個別動物出現了肝臟損傷,這個抗瘧藥物青蒿素到底適不適合人類服用,團隊出現了爭議,但如果再重新做實驗不知道還得多久。在那時候這是個軍工項目,也是世界頭號醫學問題,不可能再往后推了,必須在年底拿出臨床結論。當時只有堅持信念,沒有退路,也沒有時間考慮有什么失敗后果。為了趕進度,盡快讓青蒿素投入使用,我向領導打報告請示,我是組長,我有責任,我先試服, 還有另外兩名課題組成員也積極參與了試藥。我們住在東直門醫院,經過一周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我們三個受試者情況良好。考慮到臨床用藥方案可變動的靈活性,以充分顯示其抗瘧療效,便又在所內補充五例增大劑量的人體試服,結果沒有發現疑似的毒副作用,為青蒿素鋪平了臨床試用之路。

  

 

  2002年,屠呦呦被授予“首屆新世紀巾幗發明家”獎。 

  問: 對瘧疾治療,美國當時也花巨資進行了研究,但都失敗了。面對當時國內艱苦條件和陳舊落后的設備,為什么你和你的團隊能夠獲得突破并創造出奇跡? 

  答: 在那個動亂年代,科研工作處于完全停滯狀態,我們能接受這樣光榮的任務很是振奮。首先,心情是激動的,但難度太大了。那個時候不僅美國做了很多,前面幾年國內也已經篩了上萬個化合物、中草藥等等,都做了不少的工作,但結果都不滿意。但我還是堅信能夠獲得突破,首先“523”項目是舉全國之力要辦的大事,是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藥物所、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全國幾十個單位的500余位專家組成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團隊。二是我覺得就像小時哥哥勉勵我的,學問決不會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醫藥學一定蘊藏著精華,只要努力在挖掘上狠下工夫,廣泛收集整理歷代醫籍,走訪民間,請教老中醫,就一定能夠闖出一條路。三是我們的團隊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整個團隊的奮斗與奉獻,團結與協作,必將促進創新與發展。所以,我一直堅信我們的團隊一定能夠創造奇跡,挽救眾多瘧疾患者的生命。

  問: 您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第一位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女科學家。至今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仍為WHO推薦的抗瘧的最佳治療方法,為人類健康和中醫藥科技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您最大的人生夢想是什么? 

  答: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用古老的中醫藥,促進人類健康,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分享到它的好處。我從畢業以后就分配在這個地方,一直從事藥物研究工作,沒動。自己一輩子想的,就是老老實實把科研做好,把課題做好,希望把青蒿素的研究更深入,開發出更多藥物來,造福更多人,這也是我自己的興趣所在。除此以外,沒有心思想別的。我都這把年紀了,身體又不好,沒想到要得什么獎。我做科研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獎。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為祖國捧回的一件禮物,更是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為全人類奉獻的一件禮物。對我個人來講,黨和國家培養了我一輩子,獲得諾貝爾獎只是一個交代。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努力去做好,國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只要身體還可以,我還得繼續,繼續為祖國醫藥事業再做一些事。能夠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工作,讓我們的中醫藥學走向世界,為全人類造福,我想這才是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真正應該感到榮幸的事情。  

 

  2019年8月,屠呦呦閱讀《中國中醫藥報》。 

  問: 您已89歲高齡,早已功成名就,您目前的生活是怎樣的?計劃如何安排晚年時光? 

  答: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簡簡單單的生活,老老實實的做事,近期的國際獎項只說明國際上對于中醫藥學更加重視了。這幾年獲獎,前來采訪的人也多了起來,這讓我有點不太習慣。有時候家里的電話一天到晚響個不停,我基本拒絕了絕大多數采訪。其實我是個愛清靜的人,現在上了歲數,更喜歡清靜。由于年輕的時候經常做實驗,那時的實驗室條件也不好,那些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也沒做足夠的防護,落下病根,腿腳也都不太好,所以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也沒有回寧波老家。現在榮譽多了,責任更大,我還有很多事要做。目前對青蒿素的研究遠遠沒有結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方法的升級,希望能誕生更多的新藥,課題組需要做的工作依舊很多,現在年輕的組員都很能干。休息時間基本上在家看書和看論文,等外孫女放暑假了過來看我,我們一家人團聚一下。我的生活非常簡單,工作就是我最大的樂趣。生活的樂趣來源于工作,工作有進展樂趣自然就來了。我一輩子都是在忙碌的實驗中度過,現在也改不了了。但我畢竟老了,力不從心了, 必須承認這一客觀規律, 我寄希望于年輕的一代, 祝愿他們超越我們, 為人類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問: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曾提到,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您認為未來中醫藥應當如何發展?如何走向世界? 

  答: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可供挖掘的資源還非常多。青蒿素就是中國傳統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近年來,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國際組織的認可和國際友人的喜愛,中醫藥寶庫已是世界醫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在中國發展已經步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正不斷提高,國際化之路將越走越穩。中醫藥研究不能單打獨斗,要重視中醫各學派的交流合作,要重視中醫與西醫的結合,要重視中醫藥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攻關。中醫藥研究確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很強的發展潛力。不僅要繼承中醫理論,也要在中西醫結合和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融匯中,運用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創新中醫藥研究,要進行更多深入和細致的工作,才能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屠呦呦在家中。 

  問: 據了解,您將獲得的400萬瑞典克朗,約265萬人民幣的諾貝爾獎金幾乎悉數捐贈于科研。其中的200萬元分別捐給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中醫科學院,成立了創新基金,用于獎勵年輕科研人員。您是怎么想的? 

  答: 希望這對中國年輕一代科研人員起到激勵作用。不僅在醫藥研究領域,在各科學領域都能結合中國傳統瑰寶,產生更多的發現和創新,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剛才我說傳承經典與現代多學科結合這個模式可以做出創新發現,但這僅是方法學層面的一種模式,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我們還需要更加關注精神層面的模式,也就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人們常說,好奇心和興趣是科學研究的驅動力。這話不錯,這樣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全國“523”團隊的研發工作顯示了另一種驅動力,那就是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在這種愛國精神驅動下,就有了奮斗與奉獻,就有了團結與協作,就有了創新與發展,才使得青蒿素聯合療法挽救了眾多瘧疾患者的生命。中國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創新發展義不容辭,這也就是我們科技工作者未來的責任與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智慧和力量的代表,是發展與進步的標志,更是團結和統一的象征。我們是龍的傳人,希望年輕一代繼承發揚中華民族胸懷祖國、敢于擔當、情系蒼生、淡泊名利的龍精神!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