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跑上數字經濟賽道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只創造了高門檻就業崗位嗎?今年4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13項新職業中,有7項與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相關。大半年過去,更多受數字經濟帶動的數字產業崗位相繼產生,同一工種內部甚至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就業體系。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研究團隊經過調研發現,數字產業內部分層清晰,低門檻的就業形態也開始釋放大量就業機會。“擁有初中或職業高中以上學歷的從業者即可進行最底層的標注工作”,該團隊一成員介紹,現在的一些鄉鎮和村里,不少從事最簡單數據標注工作如打碼等的人只需要會操作電腦。
技術的發展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豐富的就業可能正向“斜杠青年”(選擇擁有多種職業和身份的人群)傾斜。在數字經濟的發展賽道上,興趣與特長延展為他們真正的第二職業,甚至以多種形式反哺本職工作。
被忽視的就業機會
“我們的研究團隊連續兩年關注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并發布相應白皮書,但大家更多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狀況,很少看到其對就業的影響。”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用“就業結構性調整與就業質量提升”解釋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市場的改變。
以該團隊研究結果為依據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4.8%。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顯著高于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其中,第三產業勞動力數字化轉型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第二產業勞動力數字化轉型吸納就業的潛力巨大。
普遍印象中,由于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渠道增多、能力提升,過去從事的部分勞動密集型崗位被替代或提升為技能型崗位。但最近一次調研卻讓何偉看到了某些產業內部新出現的崗位分層與體系分布。
“以數據標注師為例,最底層、最簡單的工作其實也是勞動密集型,比如進行打碼、拉框、標記圖片等操作,只要擁有初中或職業高中以上學歷就能完成。知識技能高一點的則可以做數據分類工作,再高一點的就可以進行數據分析。”何偉說,在數字產業內部也構建出了一套從上到下的體系,既有低門檻又有高門檻,數據標注就是人工智能產業鏈上的勞動密集環節。
以數據標注等網絡眾包新業態帶來了更多靈活就業機會,但如何繼續提升就業人員的數字技能水平,引導數字人才發展以適應就業結構性調整,仍是不少專家與政府決策者面臨的現實課題。
近日印發的《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就強調,要統籌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充分的流動機會,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創意等新興產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流動機會,同時加快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激發流動動力。
平臺里的“第二職業”
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模式新業態為小城鎮和鄉村青年帶去就業機遇,也讓更多擁有本職工作的年輕人有機會轉向自己的興趣與特長,這其中就有各個平臺里的“斜杠青年”群體。
在朋友眼中“滿世界飛”“薪資以小時計算”的咨詢師何楊(化名),近一年多來才覺得人生“真正豐富起來”,在僅有的業余時間里,他是一名英語教學博主。因為擁有標準的美式發音,這名新西蘭籍華裔的第一個英語教學視頻就獲得了一千多個贊。他后來的粉絲中有不少是中學生甚至是來自山區或農村的孩子。
收獲學生粉絲喜愛的還有設計師奇雯雯(化名),她在平臺里的身份是美術老師。她的學生粉絲不僅跟著她的手繪視頻學繪畫,還不斷發來習作催她“批改作業”。將愛好發展為第二職業的還有滑板博主劉斌(化名),他的本職工作是名航空乘務員。
無論是源于擅長,還是忠于熱愛,這些不同行業的年輕人聚集在了生活社區平臺、視頻平臺。在笑稱自己“搬磚”之余,他們找到了新的“工作場景”與“職業方向”,在表達自我的同時也以新的方式實現自我價值。
對何楊來說,英語教學視頻里的“許多知識點未必有流量,但有用、有趣”,他對優質內容的創作決心來自于“要把最純凈的發音帶給各地孩子”。
這份價值感在劉斌那里被解讀為“對內容負責”,“一些滑板店鋪或教練會在發布的滑板視頻里招學員或賣滑板,但我只希望和大家分享我在初學滑板時的經驗教訓”。一年多來,這位學滑板近10年的博主常常收到感謝,不少評論都說“因為碰到你,我在新手期少摔了很多次”。
奇雯雯收到的正向反饋則更加多樣,“美術老師”的這份第二職業甚至反哺了她的本職工作。在和粉絲的互動中,一直想創立自己設計師品牌的奇雯雯收獲了不少設計靈感與需求反饋,“比起其他創業者渴望的天使投資,這些粉絲給予的才是我渴望的‘啟動資金’,我開始懂得如何從用戶角度運營內容和設計產品。”
如今,仍舊常年出差的何楊愿意擠出時間,一次錄七八條視頻,“每條視頻換一件衣服,要裝作是不同天錄制的,還要打招呼‘今天又見面了’”。劉斌則在與粉絲的互動中更增加了對滑板文化的興趣。
從追求更多的人生可能出發,這些“斜杠青年”跑上了數字經濟的賽道。和過去打零工、做兼職賺“外快”的想法不同,他們更在意多元的人生體驗,而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模式也讓他們的愛好得以創造更多價值。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朱彩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