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人到晚年才明白,家中子女再多,最孝順的多半只有這一個
雖然多子女家庭的父母,總是說自己對每個孩子都一樣,但一碗水難免端不平,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還是會無意識的偏心。可是到老了他們會發現,最孝順自己的,往往是這一個。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養兒子有什么用,到頭來還不如丫頭
王奶奶一共養育了四個孩子,三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由于拼了四胎才生下一個兒子,所以在王奶奶家里,小兒子從小就是最受寵的那一個。
小兒子在這種寵溺下自然養成了驕縱的性格,以致初中就早早的輟學了,之后找的工作也都因為吃不了苦,而三天打魚兩條曬網,不了了之。平時的生活全靠找王奶奶要錢維系。剛開始,王奶奶覺得自己只有這么一個兒子,自己走后這些錢財也都是要留給兒子的,現在給也一樣。
但有一天,王奶奶的心臟出了問題需要一大筆錢做手術,而自己的積蓄已經被兒子掏空了。最后,這筆手術費還是最不受待見的三女兒掏的,并且整個住院期間都是三女兒在忙前忙后,將王奶奶照顧的無微不至。
而小兒子呢,在王奶奶住院期間只露過一次面,這唯一的一次還是找王奶奶要錢,錢沒要出來還差點向病床上的王奶奶動了手,最后還是值班醫生來勸的架。
過后,寒了心的王奶奶向身邊的朋友吐露:養兒子有什么用,到頭來還不如丫頭。
王奶奶的故事只是個例,但卻也反映著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的現象。
那么到了晚年,什么樣的孩子才是會孝順的呢?
不得寵但依舊貼心的孩子往往最孝順父母
加州大學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多子女家庭父母是否會偏愛某一個孩子。受訪者中,有70%的父母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是研究人員認為,真實的比率肯定比70%要高。
1、為什么出現父母偏心的現象?
a、角色不同:弱需求更容易被滿足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精力是有限的,這就導致在不同的情況下,父母不得不忽略某一個孩子的弱需求,先去滿足另一個孩子的強需求。
多子女家庭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到了飯點吃飯的時候,孩子都不乖乖的吃飯,但是媽媽往往是先哄、先喂沒有能力自己進食的小孩子,有自理能力的大孩子都會被要求自己吃。
在同等的情景下,父母往往會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弱者”身上。
b、性格不同:“低調”的孩子更不受寵
精力有限造成的偏心,是受現實形式所逼迫的,但回到生活,父母往往更喜歡更“像”自己的孩子。
不同的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嘴比較甜,就比較討父母喜歡,有些孩子性格和父母很像,往往也會更受父母的青睞。
但有的孩子嘴巴不甜,不會哄父母開心,都是默默的做事情,也不會去邀功,這類孩子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往往是不起眼的那一個,也就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
通常這種情況下孩子都會往兩種方向發展: ①逐漸的疏離父母;②依舊對父母貼心。這兩種方向,都會導致不同的親情關系走向。
2、不得寵但依舊貼心的孩子會怎么樣?
雖然父母日常對自己不那么關心,但是他們懂得多子女家庭的難處,也理解父母撫養他們的艱難。所以依舊會對父母貼心,日常多幫父母做一些事情,不邀功也不給父母惹麻煩。
不得寵但依舊對父母貼心的孩子,他們內心通常都是非常感恩的,并不會對父母以德報怨,親情意識也會非常濃厚。
這種親情刻在骨子里的孩子,在父母晚年的時候,往往是最孝順的那一個。
除了不得寵但依舊貼心的孩子之外,小時候懂事、懂得分享、喜歡幫助別人和能獨當一面的孩子,在父母晚年時,也很孝順他們。
父母如何培養出孝順的孩子
1、進行孝文化教育
在孩子小時候,除了給他們講童話故事之外,還可以講一些關于“孝”的小故事,比如:王祥臥冰求魚、孟宗哭竹生筍等。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小故事,來吸引、加強他們對于孝的理解,強化孝道意識。
2、以身作則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父母除了言傳之外,還需要進行身教。
父母日常關心、照顧、孝敬長輩,這些舉動孩子都是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的。等父母年老了之后,自然會同樣的孝敬父母。
3、不要寵溺孩子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過分的寵溺孩子,一味的滿足他們,應該要讓他們知道父母養育他們是不容易的,這樣他們才會知道感恩。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感恩,自然是沒有孝道意識的的。
此外,還需要給孩子立下規矩,規范他們的行為標準,這樣,他們在離開父母之后才不會被不好的環境給影響,而逐漸失去了孝道意識。(SF)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