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產房里還有保大保小嗎?產科醫生說了句實話,答案很明確
執筆:鄒漢玲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后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里,每當劇里的女性角色生產時,很常見的一幕就是難產血崩,然后穩婆出來問產婦的家人“保大還是保小”。
在古代醫療環境較差時,或許這樣的事情確實會發生,有人就會好奇,那到了現在產房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
產房“保大保小”場景真的存在嗎?
可以確定的是,在古代,“保大保小”的二選一難題是真實存在過的,到現代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古代女性分娩時,如果出現產婦產道過窄、胎兒體型過大、胎位異常等情況時,就會碰上“母胎二選一”的難題。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那時候的接生技術比較落后,婦女生產基本靠順產的自然分娩,無法提供醫療干預;
二是沒有相應醫療設備,產婦出現突發情況(如難產)時,很難及時采取措施,所以那時候的女性生產是十分痛苦的。
到現代社會,分娩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產婦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她們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的分娩方式,除了順產,還有無痛分娩、剖腹產、水中分娩等。
在臨床分娩過程中,醫療技術的發達和各種醫療器械的出現,讓醫生們能夠憑借豐富的經驗讓產婦們轉危為安。
一般在自然分娩時,如果醫生察覺到順產實在是難以進行,大多會當機立斷安排產婦順轉剖,而臨床上,剖宮產手術的效果十分顯著,就算胎兒因為各種原因很難娩出,采取手術剖宮的方式,也能夠有效避免子宮破裂和大出血等被稱為“產科死神”的風險。
現代產房里還有“保大保小”場景嗎?
在現代產房里,實際上是必不可能存在保大還是保小的問題的,醫生也不會去詢問產婦家人這個問題,當面臨極端情況時,醫生必定也必須優先保障產婦生命安全。
放棄大人在生命倫理上是說不通的,而實際上,母體本身的身體機制也是優先保全自身能量和營養的供給。
在整個懷孕期間,胎兒都會面臨各種風險,而且在妊娠的任何時間段,胎兒都可能因母體的各種狀況而引發大腦缺氧,尤其是在分娩時出現難產時,缺氧嚴重的情況下,即使勉強保住了生命,腦部也可能伴有嚴重疾病,所以勉強保全這些胎兒其實也不好。
事實上,臨床上基本不會出現保大保小的極端情況,除非在產婦送院時已嚴重昏迷或因車禍等導致沒有搶救價值,否則院方都會選擇保大人。
一般當產婦危急的時候,胎兒已經死亡,或者胎兒出生后,產婦由于產后并發癥諸如子宮破裂什么的,可能會死亡。但是,這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先后順序,是根本不會有非此即彼的選擇的。
電視劇里“保大保小”的夸張場景只是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需要,實際上在生活正中,在醫學上,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這種情節一定程度上屬于對觀眾的誤導,是不值得提倡,甚至應該批判的。
從法律意義上說明,現代產房“保大保小”是偽命題
曾經網上不少講述一個聾啞產婦被推進產房后,肚皮上寫著“醫生,出現問題請保大”的故事,先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和一位看過這個故事的產科醫生最近聊起這件事情時,他十分無奈,表達大家對產房里的事情了解的還是太少了。
這位資深產科醫生表示:在法律上,孕婦是活生生的人,專業名詞稱為“自然人”,具備生命權;胎兒尚未出生,不具備獨立活著的特性,不屬于自然人,在法律上是沒有生命權的,所以產婦的生命安全實際上要優先于胎兒。
因此,產房里出現意外,母胎同時面臨危險時,如果能救產婦但沒救,將構成醫療事故,醫院和主刀醫生要承擔法律責任。
其實我們自己可以深思一下,如果丈夫輕飄飄的一句話就能決定產婦的生死,那法律存在的意義又是什么呢?畢竟法律本身除了維護秩序,還有的功能就是維護公民的權利,而活著,就是產婦和所有其他自然人共同擁有的最基本權利。
相信生活中會有不少孕媽思考這個問題,甚至直接用這個問題來試探丈夫對自己的感情是否真實,實際上“保大保小”的問題根本是一個偽命題,孕婦們不用過多憂慮,保證自己的心態平和,按時產檢,相信醫護人員,自然能夠平安生下健康的胎兒。
最后,祝愿所有的孕媽都能健康漂亮的寶寶。
- 標簽:百里挑一20121012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