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教育家陶西平
2020年5月19日6時15分,著名教育家,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首任會長陶西平,在北京友誼醫院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5歲。
陶西平先生生平:
陶西平,湖南益陽人,1935年3月出生,1955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1986年擔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1989年擔任北京市市長助理兼教育局長,1993年起擔任北京市第十屆、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同時先后擔任八屆、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職教學會副會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國家考試改革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主席、榮譽主席,亞太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名譽主席。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八屆、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陶西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不管是明確教育目的,還是促進教育公平,不管是提高教育質量,還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當代世界各國教育共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陶西平先生引領和推動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借助系統論理論分析了學校內部管理諸因素的相互聯系和制約關系,提出以整體優化思想對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整體改革。建立以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和教職工聘任制三位一體的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實現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相協調的管理體制改革。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廣,為后來為全國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發揮了促進作用。
在擔任北京市教育局長期間,陶西平先生主持推動了教育評價研究課題,在北京市研究的基礎上,1990年成立了中國教育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擔任第一任理事長,并連續任15年。陶西平先生主持的關于教育評價的研究是較早將教育評價理論引入我國,并在教育實踐中應用和推廣的,對在全國教育評價研究的啟蒙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主編的《教育評價詞典》至今仍然是教育評價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文獻。
“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的實踐研究”,是中方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于2000年8月簽署的國際合作項目,是國內唯一具有簽約授權的多元智能(MI)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它先后被批準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五”“十一五”重點課題,陶西平先生是課題總負責人。這項研究參與廣泛,在十一五期間,又從基礎教育研究拓展到職業教育研究,對改變傳統的人才觀、教育觀,學生觀,教學觀,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深化素質教育實踐發揮了引領和推動作用。
陶西平先生積極參與促進中國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擔任民辦教育促進法起草領導小組成員,參與民辦教育促進法全部調研、起草和宣傳工作,2008年創建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擔任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首任會長,進行民辦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改革與發展研究。發起成立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民辦教育研究院。為我國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2003年開始,陶西平先生主持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督導評估中心參與的區域教育現代化的研究,擔任課題專家組組長。研究方向是區域教育現代化的途徑,區域教育現代化的評價體系。對全國20個實驗區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持續跟進研究并完成評估,為我國區域教育現代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做出了貢獻。
教育公平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是陶西平先生重點研究的方向。2009年起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調研、起草。擔任國家教育發展戰略教育公平組的組長,主持完成兩萬字調研報告。后擔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組組長,進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試點的調研與指導工作,完成的《成都市以城鄉一體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報告,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并批示加以推廣。
1998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委托北京教科院及隨后組建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執行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陶西平先生擔任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時代特色、能力建設以及有效推進學校與地區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并促進優質教育與深化素質教育以及推動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地方與國家教育政策與規劃等的研究,全國10多個省市自治區近千所中小學中產生了深度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效果。促進了將“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 標簽:臉部注射膠原蛋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