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人坐月子100天,現在只需30天?看完專業分析,真的很慶幸
古代人坐月子方式基本都是“捂月子”,甚至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具體是讓產婦一直躺在床上,不管春夏秋冬。
古代人坐月子方式基本都是“捂月子”,甚至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具體是讓產婦一直躺在床上,不管春夏秋冬。
執筆:周瑤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后
坐月子是我國女性產后一項約定俗成的重要規矩,從古至今人們都一直遵循,原因無他,生產確實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而硬件上,子宮與產道等部位也有不同的損傷,但有人會發現,在坐月子這件事情上,古人和現在的觀點有所區別,他們講究“彌月為期,百日為度”。
“彌月為期,百日為度”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彌月即是指滿月,“彌月為期”也就是說一個月為一個期限,這也被稱為“小月子”,百日顧名思義就是100天,“百日為度”意思是只有滿了100天才算是真正坐完月子,也被稱為“大月子”。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既然我們現在坐月子42天就夠了,為啥古人坐月子就要100天呢,其實這還是與科技水平差距導致的醫療水平差距以及產后坐月子的風俗有關。
為啥古人坐月子要100天?
1、醫療水平較低,產婦消耗與損傷更大
①無專業醫生指導,全靠產婦自己
時至今日,就算是在當下,對于生產這件事,很多人仍然用“走一趟鬼門關”來形容,而在古代則更是“九死一生”,一方面古代并沒有專業的婦產科醫生,就算是電視劇里面偶爾出現的“穩婆”也只是起到如今助產士的類似作用,真正進行手術的醫生卻是沒有的。
②消毒條件差,只能用熱水
加上古代的消毒條件比較差,唯一的消毒用品就是大量的熱水,因此我們每次看到古裝劇里面女性生產,場面亂糟糟忙忙碌碌的一直有人進進出出送熱水,沒辦法,這一盆盆熱水可能就是給產婦保命用的。
這直接導致古代女性經歷完一次生產后,身體的虧損遠遠要比現代女性大的多。
③產后無縫合,無專用藥物
在古代也沒有生產后專有的縫合過程,如果產婦撕裂嚴重,也只能依靠一些并不算對癥下藥的藥物,而沒有專門的縫合、專門的藥物來促進傷口愈合,產婦的恢復必定是緩慢地,期間種種疼痛時間都被延長,也只能硬抗。
2、坐月子的風俗不科學
古代人坐月子方式基本都是“捂月子”,甚至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具體是讓產婦一直躺在床上,不管春夏秋冬,只要坐月子就必須蓋上厚厚的被子,基本不能下地、不能洗頭洗澡,雖然是坐月子,但這種體驗比“坐牢”還有些難受,還可能會帶來產褥疹等本可以避免的問題。
另外在月子期間的飲食上,他們基本不太了解飲食均衡的說法,給產婦提供的大多都是清淡但大補的各種雞鴨魚肉燉的湯,進補過度反而帶來了一些傷害。
受這些不科學的坐月子風俗影響,產婦的恢復情況自然會大打折扣,不如現在一些科學坐月子的產婦。
為啥現代坐月子是42天?
坐月子是中國獨有的稱呼,西方國家的女性并沒有坐月子的習慣,但在國外有一個類似的描述用詞稱為“產褥期”,醫學上的產褥期指的就是產后42天,在中國也被稱為“雙月子”。
之所以現在女性坐月子(產褥期)是42天,是與產后身體恢復有關,因為身體的恢復確實是需要這么長時間。
研究顯示:
- 產后子宮的回縮至少需要6周才能恢復到孕期大小;
- 子宮內膜完全長好要6周;
- 惡露排盡需要56天左右;
- 產道松弛要花3個月才能恢復……
因此無論是42天的坐月子還是42天的“產褥期”,其實都是以子宮的具體恢復時間為標準來定的。
產后坐月子的兩個常見誤區
1、不能刷牙
在孕期胎寶骨骼發育迅猛期,他們會從媽媽身體里抽取走大量的鈣質,抽調部位除了骨骼關節,再就是牙齒,因此很可能會造成媽媽們在孕期和產后都可能發生牙齒松動,這就導致很多人們認為,月子期間刷牙就很容易導致牙齒松動掉落,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產后女性在坐月子期間勢必要吃大量食物,來補充生產對身體的消耗,如果真的按照傳統風俗不刷牙的話,食物殘渣一直滯留會越積越多,逐漸對牙齒進行腐蝕,牙齦炎牙齦炎和口腔潰瘍等癥狀都會紛紛找上門,因此越是月子期間越要勤刷牙。
2、不能洗頭
與產后坐月子不能刷牙伴隨的說法還有不能洗頭,其實已經有大量專家和研究人員辟謠這一觀點,因為坐月子的時間有好幾十天,產婦真的堅持不洗頭的話,很可能會導致頭發上的灰塵和細菌越來越多,從而堵塞毛孔影響血液流通。
月子期間可以正常洗頭的,只要洗頭前關好門窗,控制好水溫避免受涼,洗完后及時吹干,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 標簽:完美情人國語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