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氣包”孩子多出自這樣的家庭,家長用三招,讓娃不再白受欺負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既要關注其身體健康,又要注重其人格的完善。活潑外向、勇于表達的孩子總是更能討人喜歡,相反,那些不愛訴說、習慣性自己承受壓力和委屈的娃,常常成為人們眼中的受氣包。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圖文無關
案例
劉娜的兒子今年4歲,上幼兒園之后,全家都覺得省心了不少,但是最近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孩子隔幾天就會丟失一件玩具。
剛開始的時候,劉娜還一次又一次教導兒子應該將玩具歸屬原位放置,這樣才不容易丟失。
可是不管怎么教,這種情況依然沒有減緩,這讓她很是困惑,于是便帶著孩子上醫院檢查智力是否存在問題,得到的結果卻是一切正常。
直到有一天,鄰居家的幾個小朋友和孩子一起玩,劉娜才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開心,兒子也很樂意將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分享,可是等到散場時,卻一個玩具也沒收回來。
劉娜見狀便問玩具去哪里了,孩子答道丟了。其實事實是玩具都被別人拿走了,劉娜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那么要強,兒子卻唯唯諾諾,典型的受氣包性格啊!
性格分為多種類型,它的塑造與家庭教育脫不開關系,像劉娜兒子這樣的受氣包性格的娃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出生在如下幾種家庭里。
這幾種家庭容易養出“受氣包”孩子
1、過于強勢的家庭
有些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全權插手他們成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一意孤行絲毫不聽取孩子們的意見。
嘴上說得最多的就是“你應該這樣做,你不能那樣做”、“這件事你必須聽我的”等等,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期被父母壓制表達欲望,只知道一味地順從,即使內心有異議,也不敢大膽講出來。
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逆來順受的心理,在與他人的相處過程中,即使心有不悅,也不講出來,只能將委屈和煩惱壓抑在心里。
2、讓孩子過度謙讓的家庭
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謙讓的道理,比如“你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總是說別人不好”等等。一旦形成習慣,無論什么事情,孩子都會潛意識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即使和別人發生矛盾和爭執,也從來不為自己辯解。
3、缺乏父母關愛的家庭
父母的關心和疼愛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底氣十足地面對外界的各種紛爭,可當孩子有問題向父母傾訴時,三番五次得不到安慰和關注,他們就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因為說了也沒用。
并且,缺愛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為了博得好人緣和他人的認可,他們在與人相處時,會不自覺地謙讓、退步、妥協,以此換得關愛和友誼。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受氣包
1)教孩子學會適當拒絕
不懂拒絕是孩子在無形中成為受氣包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合理的請求得到了滿足,別人就會變本加厲地提要求,孩子也只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只有懂得拒絕他人,明確自身的立場,才能捍衛自己的權利。
2)多給予孩子關愛
缺愛的孩子多數存在性格缺陷和情感障礙,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吃“啞巴虧”、受“窩囊氣”,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能讓他們內心更有底氣地去面對生活,高情商地處理人際關系。
3)鍛煉孩子獨立
不管是強勢型還是包辦型父母,都會壓制孩子自身的個性發展和獨立能力,他們做事缺乏時獨立思考的能力,常常是按部就班、缺乏主見,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而父母試著放手,鍛煉孩子的獨立處事能力,能讓他們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處理人際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誰生來就是做父母的,都是第一次,教育孩子時出現一些錯誤也無可厚非,倘若能夠及時去糾正就值得贊揚,而提前規避一些錯誤對父母和孩子來說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 標簽:在線鑒定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