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膽子越來越小,多數家長已中招
父母的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膽子越來越小,多數家長已中招
文 | 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小孩子應該是膽大的,但是據有些父母反應自家孩子膽子很小,怕這怕那,比如說話聲音小得像蚊子、不敢一個人睡覺、見人不敢主動打招呼等等,父母搞不懂到底是為什么,其實啊,膽小源于生活,多數都是父母造成的。
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孩子膽子小的原因有哪些
★認知發育不夠成熟
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停地適應和克服,孩子剛出生時,對外界的一切都很陌生,對周圍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心,當碰到從未見過的人和物時,都可能出現畏懼害怕的狀態。
不同年齡段孩子有不同的恐懼對象,6個月以內的小寶寶對聲音很敏感,遭遇電閃雷鳴、巨大噪音時,都會嚇得一“激靈”。
6~12個月的寶寶容易認生,1~2歲的娃害怕與媽媽分離,內心容易缺乏安全感;2歲以后的娃易遭受外界的刺激產生恐懼,比如黑暗、怪獸、壞人等等。
★遭受外界刺激
外界的刺激包括身體刺激和心理刺激,比如心理層面,有些父母喜歡用黑夜和鬼、妖怪之類的東西嚇唬孩子,孩子內心就會對黑暗和丑惡之類的東西害怕。
或者是用醫生打針、警察叔叔抓人等說法嚇孩子,為此,孩子看到醫生和警察都會本能地躲避。
亦或是孩子哭鬧、不聽話時,父母會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吃太多的糖,牙齒會被蟲子啃掉……”,父母頻繁地恐嚇孩子,很容易讓其變得膽小、內向。
要么就是孩子因為胖、疤痕、身體缺陷等原因遭受小伙伴的嘲笑,內心也會變得膽怯,害怕與人接觸,生怕別人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
身體層面就正如俗話所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的孩子可能曾經遭受過某些令他們身體疼痛的事情,當再次接觸時就會害怕,顯得十分膽小。
★父母的過度保護
有的父母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不給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他們與外界接觸較少,缺乏一定的溝通能力,對父母依賴性很強,一旦脫離家庭的羽翼保護,就變得無所適從,見到生人就躲,適應能力很差。
為此,父母應該適當地放手,嘗試著讓孩子獨立去完成某事,比如買東西、招呼客人、主動交友等,并鼓勵和支持他們,讓其變得越來越勇敢。
要知道恐懼和害怕是成長的體驗,只有一次次經歷,才能不斷增強勇氣值。
★父母的打擊嘲諷
有的父母奉行打擊式育兒,經常對孩子進行言語攻擊,這樣只會讓其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尤其是遭受小挫折時,表現得十分怯弱,然后父母又會責罵孩子沒用、沒出息,貼上膽小鬼的標簽后被不停地內化,孩子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怯弱自卑,比如做事畏畏縮縮、不敢主動表現自己、遇事總想著逃避、退縮。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被尊重、被認可,父母不要一味地指責、批評孩子,尤其是不要人身攻擊,就事論事即可,當孩子膽小怯弱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支持。
膽子的大小主要源于心理層面,它與安全感、好奇心等因素有關,膽子大的孩子好奇心旺盛,具有很強的安全感,像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于主動體驗和嘗試新鮮事物,久而久之獲得經驗和認知更多,更容易快速適應陌生環境。
當然,并不是說孩子膽子越大越好。膽子大并不能與勇敢劃上等號,既有膽大心細的人,也有傻大膽的人,勇敢是理性和膽識的結合,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孩子,缺少認知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做事容易魯莽沖動,甚至做出違規違法的事情,這就是膽子太大的弊端。
收藏
舉報
- 標簽:中望3d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