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些行為易毀掉孩子的幸福,缺乏“邊界感”的親情讓娃窒息
父母這些行為易毀掉孩子的幸福,缺乏“邊界感”的親情讓娃窒息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后
每個家庭都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員組成,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分工,一旦角色混亂、邊界感不清晰,就可能引起家庭危機。
世界上最難處理的關系就是家庭關系,因為彼此間存在血緣關系,很容易被情感綁架,正如諸多父母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保持邊界感,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
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父母和孩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斬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但是這并意味著父母就可以和孩子“糾纏”在一起。
從小在缺乏邊界感的原生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很難嘗試將自己從與父母糾纏不清的關系中解脫出來。
比如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的處事方式和思想認知讓孩子無法接受,他長大后想要試圖逃離和改變這一切,然而會發現“距離產生美”是很難做到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更是源遠流長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天耳濡目染,很難完全抽身離開。
最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是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俗話說,遠而不疏是種能力,近而不入是種智慧,邊界感的建立至關重要,但是多數父母往往“拎不清”。
親子間缺少邊界感的表現
★為孩子包辦一切
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成長,只會讓其無法獨立,即使是成年后,依舊像一個“巨嬰”一樣,離不開父母的保護和寵愛,成立的新家庭后更是無法脫離原生家庭,始終給人一種長不大的樣子。
在父母羽翼保護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少抗挫能力,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旦脫離父母,會顯得無所適從,遭遇挫折后容易一蹶不振。
★強制干預孩子的生活
等到孩子具備自我意識時,父母就應該學著放手,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父母不應該強制性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要按照自身的標準和準則去要求孩子,這樣只會違反其身心發展規律。
若是長期如此,只會扼殺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無法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長大后往往不懂得維護自身的權益,不敢拒絕,總是跟隨大眾、隨波逐流。
★偷偷竊取孩子的隱私
多數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可能會有自己的“小秘密”,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早戀、不學好,會偷偷查看孩子的手機、信件、書包、書桌等物品,這種窺探隱私的行為完全沒有邊界感,只會激起孩子的反感情緒,讓其感覺到窒息和壓抑,變得更加叛逆。
★干涉孩子的工作和感情
中國父母真的很喜歡為孩子“鋪路”,讓其一切發展都按照自己預定的路子走,即使孩子成年后,他們依舊會插手孩子的工作和感情生活,尤其是擇偶方面,像挑選商品一樣,為孩子匹配最佳伴侶,這就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
實際上,父母可以對孩子的人生進行指導,但是不可以肆意干預。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有著強烈的控制欲,恨不得時刻盯著孩子,不給孩子私密的個人空間,這樣很容易掐斷孩子獲得幸福人生的可能性。
所謂的邊界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任何關系中,我們都要懂得適可而止,有了邊界感,才能做事有分寸,才能懂得更好地與人相處,正如極簡的生活方式、簡單的人際關系、高效率的做事方式等都是“邊界感”帶給你的最好感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要掌握好“邊界感”,從生活的小事做起,樹立孩子的邊界意識。
- 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自己的東西別人搶不走,若要使用別人的東西,必須得征得對方同意。
- 凡事不可越位,自己的作業自己寫,吃飯自己吃不要父母催促、投喂。
- 犯錯后,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不要推脫。
- 父母要建立起“男女有別”的意識,等到孩子滿一定年齡時,做到“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建立好身體接觸上的“邊界感”。
-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隱私,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私密感。
- 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權,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被認可。
3~6歲是幼兒自我意識建立的關鍵期,此時是培養邊界感的黃金期,父母們可要抓緊咯。
收藏
舉報
- 標簽:性感美女動態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