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讀書匯|張樹華:新時代的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不斷提升原創能力
6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強世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劉寶成,共同做客頭條財經聯合中國網財經舉辦的金融讀書匯欄目,分享《俄羅斯之路30年》,《中國發展動態》(智庫報告),《國家發展動力》中的熱點話題,探討中國發展道路。
著有《俄羅斯之路30年》的張樹華在微訪談中指出,目前俄羅斯的經濟來源絕大部分依賴于石油、天然氣和貴金屬等大宗商品出口,能源行業在給俄羅斯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依賴單一資源的結構性經濟矛盾。他認為,俄羅斯經濟發展需要轉型,需要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組織編寫《中國發展動態》(智庫報告)的強世功認為,在新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面對全球在技術領域展開的激烈競爭,核心在于人才的競爭,是人的創造力的競爭,我們必須為中國人才的培養、成長、創造和持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制度環境,從而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著有《國家發展動力》的劉寶成在訪談中表示,中國的經濟轉型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是集體意識的轉變,此外將企業精神接納入生產要素組合,對經濟轉型具有重大意義,“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就是政府的有形之手逐步讓位于市場的無形之手,而后者實際上有兩只手,即在供應端從事資源配置的企業家和在需求端用貨幣投票的消費者。”
以下為訪談實錄:
中國網財經:20世紀,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的以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改革,這次改革究竟給俄羅斯人帶來了什么?俄羅斯人民如何看待自己身邊發生的一切?
張樹華:俄羅斯的私有化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所有制革命。幾年間,私有化運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俄羅斯社會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經濟基礎,改變了社會階層結構,催生了私人資本特別是大資本的形成,導致“財團、寡頭”參政局面出現。私有化沒有帶來經濟發展和企業效益迅速提高,相反卻引發財產爭奪戰,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一些工業部門衰落、經濟衰退。私有化后,俄羅斯航空制造業生產能力只有原來的12%-15%。俄羅斯有色金屬業基本被外國籍的俄羅斯私人控制。1996年俄羅斯經濟損失相當于蘇聯在二戰中的損失的2.5倍。
俄羅斯私有化有以下幾個特點:私有化更多出自政治動因,而非經濟上的考慮;私有化法律準備嚴重不足;追求速度和規模,大規模、突擊式、閃電式地推進私有化;與其他國家不同,俄羅斯被私有化的是國有資產中的較好甚至是最好的部分;權錢交易嚴重,私有化的社會后果十分嚴重,等等。
俄羅斯社會普遍認為私有化的實際結果與最初目標相差甚遠。
首先,私有化未能改善財政狀況,相反卻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大量材料顯示,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私有化為少數人提供了絕好的斂財機會。俄羅斯約有500家大型企業被以72億美元的低價出售,而這些企業實際資產達2000多億美元。除有形資產外,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流失更難以統計。
其次,私有化未能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幾年來的調查結果表明,俄羅斯私有化后的企業與原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相差不大,經濟效益差別不甚明顯。有俄羅斯學者認為,僅僅改變所有制的形式并不能保證經濟效益的提高。
第三,私有化損害了俄羅斯產業部門的競爭力。私有化過程中,由于國外產品的沖擊,俄羅斯企業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場。機械產品生產連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達45%,日用消費品生產下降一半以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80%的食品依靠進口。
第四,私有化吸引外資效果微乎其微。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不同,在吸引外資方面,俄羅斯私有化的作用亦不甚明顯。一些俄羅斯問題專家認為,外資不十分“青睞”俄羅斯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俄羅斯國內政局不穩;二是外國投資者權益的法律保障問題。截至1995年以前,根據俄羅斯國家財產管理委員會資料,在私有化過程中,外國投資者購買股票只占總額的10%。
第五,私有化惡化社會局勢,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嚴重。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處的只有70萬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