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白熊”翻身記
▲2012年,在三里屯,北冰洋汽水并排于“冰床”之上,引來路人駐足品嘗。 閻彤/攝
▲2018年,生產線上,灌裝好的瓶裝北冰洋汽水正在排隊進入裝箱設備。潘之望/攝
▲1963年5月25日,《北京日報》2版
2011年1月27日,《北京日報》9版
▲1986年4月3日,《北京日報》2版
1993年6月5日,《北京日報》2版
1996年7月15日,《北京日報》2版
▲2016年8月9日,《北京日報》1版
▲2011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10版
又到盛夏,如今的冷飲市場商品琳瑯滿目。但在幾十年前,北京一到夏天,就是“北冰洋”一統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印著“雪山白熊”商標的“北冰洋”空汽水瓶。那么,曾經一家獨大的“北冰洋”為何退市,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銷聲匿跡”?回歸后,“北冰洋”又是如何尋回了“帶著兒時味道”的老配方,打了翻身仗?
1 60多年前進入市民生活
“北冰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誕生的北平制冰廠。1949年制冰廠收歸國有,1951年開始生產汽水,并正式注冊“北冰洋”商標,著名的“雪山白熊”商標圖案面世。(2011年1月27日《北京日報》9版,《“北冰洋”品牌月底回歸》)
“我記得我小時候喝的‘北冰洋’,氣兒足,很給力。”2011年時,年近六十的李女士回憶,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經濟剛剛復蘇,北冰洋汽水一上市就受到了北京市民的熱捧。一毛錢的汽水,對于一個月收入可能只有二十幾元的家庭來說,也算是一種“奢侈品”了。但每到夏日,一瓶冰鎮(zhèn)的北冰洋汽水,不但對孩子有強大的吸引力,對成年人也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那時候沒有冰箱、冰柜,小賣部和合作社一般用一個大桶盛滿了涼水,將汽水放進去泡著,也就是“鎮(zhèn)”。后來,才開始用冰塊給汽水降溫,這就是“冰鎮(zhèn)”的來歷。
1951年出生的林先生還記得,有一段時間,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只要是看見門口擺著一塊大冰坨子,不用猜,準是賣北冰洋汽水的。冰面上有一個個小凹槽,一瓶瓶汽水就臥在里面。“店主一邊與街坊說笑,一邊用手翻轉著飲料瓶子,讓它們都受涼。” (2011年1月27日《北京日報》9版,《“北冰洋”汽水勾起美好記憶》)
說起北冰洋汽水氣兒足,還有這樣一個故事。1962年,有些零售商店和消費者向廠家反映,北冰洋汽水跑氣。職工們隨后找出了原因,是玻璃瓶規(guī)格不一,瓶蓋和瓶口壓得不嚴實,于是又訂制了一批新瓶子和鐵皮瓶蓋。1963年時,北冰洋汽水愛跑氣的現象就很少了。(1963年5月25日《北京日報》2版,《初夏談冷飲》)
2 24小時不停工的鼎盛時期
改革開放后,1985年,經改制,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成立,開始大批量生產,北冰洋冷飲也迅速從“奢侈品”變成了北京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大眾消費品,北冰洋品牌進入了鼎盛時代,在北京的飲料市場“一統天下”。
當時一到夏天,家家戶戶都成打成打地購買北冰洋汽水,每家?guī)缀醵即嬗斜北蟮钠浚峒叶疾煌芽掌繋ё摺R驗槠渴怯醒航鸬模每掌靠梢詮纳痰昊蛐∝準掷锢^續(xù)換汽水。一到夏天,孩子們就會美顛顛地拿著空瓶去換汽水,每次還會拿出幾瓶汽水來精心挑選,比比哪瓶更滿。
每年4月到10月的生產旺季,“北冰洋”廠里總是24小時不停工。位于安樂林路的老廠址一天到晚都有汽車、平板三輪車排隊等著拉貨,進貨商家的隊伍總是排到廠門外二三百米,打著“大白熊”商標的汽水剛從車間推出一箱,立馬就有人搬走。
就連冬天,傳統意義上的淡季里,“北冰洋”也沒閑著。1986年記者探訪北冰洋食品公司時發(fā)現,當年元旦起,“北冰洋”的機器就一直沒停。為了保障春節(jié)期間的市場供應,工人們在春節(jié)前加班趕制。三天就增產汽水5萬打。飲料車間的工人歇人不歇機,中午也不停機,互相倒替吃飯、看機器,每班多拿了半小時的產量。(1986年4月3日《北京日報》2版,《“北冰洋”的春潮》)
那時的“北冰洋”,年生產汽水1000萬打,列全國八大汽水品牌之一。“北冰洋”最紅火的上世紀80年代里,在北京城里幾乎無人不識藍底雪山上的那只大白熊。“北冰洋”成為北京工業(yè)系統的驕傲。(2011年1月27日《北京日報》9版,《“北冰洋”品牌月底回歸》)
3 在激烈競爭中落寞退市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北冰洋”熱銷的火爆場面幾乎是戛然而止,“北冰洋”意想不到地迎來了“寒潮”。
飲料市場出現激烈競爭。最先是美國的可口可樂殺入京城,搶占陣地,帶動了可樂型飲料的發(fā)展;接著是廣東“健力寶”“強力”等飲品百花齊放;然后是天津的果茶獨樹一幟。
北京的飲料市場已被進口的、廣東的、天津的產品三分天下。“北冰洋”原有的市場被迅速瓜分。(1993年6月5日《北京日報》2版,《北京飲料何時再領風騷》)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北冰洋”尋找出路,希望通過引進外資重塑名牌。1990年,在國企的“合資潮”中,北冰洋食品公司也同外商合作,分別成立了4家合資公司,“北冰洋”品牌被作價400萬元入股。
在此期間,“北冰洋”出現了紅底大白熊的新商標。“冰涼的汽水怎么能用紅色商標?就應該用藍色啊!”當年,廠里的老職工格外納悶。而更讓老職工們不解的是,合資后的“北冰洋”,商標變了不說,產量也越來越少。
到1996年時,如不特意尋找,在市場里已難覓北冰洋汽水的芳蹤;在家家戶戶的冰箱里,北冰洋汽水已成了鳳毛麟角。(1996年7月15日《北京日報》2版,《北冰洋汽水哪兒去了》)
也就是在1996年左右,北冰洋汽水正式停產。
那時倒下來的汽水不只“北冰洋”一家。外資飲料巨頭通過合資抓住銷售渠道,大肆推廣洋品牌,而國產品牌則逐漸被“雪藏”。(2016年8月9日《北京日報》1版,《蟄伏15年,兒時的味道還在》)
“北冰洋”不見了。之后約15年的時間里,北京大街小巷的冷飲攤上,都看不到那只熟悉的“大白熊”。
4 艱難談判后拿回品牌
“北冰洋”淡出北京的冷飲市場后,關于“北冰洋”復出的呼聲從未停止過。可不光經營權屬于外資公司,連最熟悉的“雪山白熊”商標都掌握在了外方手中。2007年一整年,“北冰洋”上級企業(yè)北京一輕控股公司與外方進行了漫長的談判。外資公司開出條件: 4年內不以“北冰洋”品牌生產銷售碳酸汽水和飲料。
為了換回民族品牌,忍這4年,也值了。
復出之路困難重重。其中最讓人擔心的是,北冰洋汽水到底能不能恢復原來的味道?此時,“北冰洋”面臨的局面是:配方沒了,團隊沒了,生產線也沒了。
充分展開市場調研后,市民給出了對于“北冰洋”的三個印象:橘子汽水、殺口刺激、玻璃瓶。
有人提出將北冰洋汽水委托外加工的方案,被剛接手的一輕食品總經理李奇否了:“加工商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能有保證嗎?”
沒有配方,核心團隊開始了整整半年的嘗試。總工程師邢慧明兩下四川,走遍南充、萬縣等紅橘產地,挑選最像老“北冰洋”味兒的紅橘子醬帶回北京嘗味測試,再研制不同酸甜程度的汽水。
數不清到底試過幾百種配方,每生產出一批產品,“北冰洋”就邀請老員工和老主顧品嘗味道,有些老人甚至是拄著拐杖來試喝,這讓李奇很感動。另外,“北冰洋”還邀請大量年輕人反復試喝,為的是做到既有當年的味道,又能符合年輕人的口味。(2015年5月4日《北京日報》9版,《北冰洋回來了》)
2011年,“禁產令”到期。當年8月,北冰洋橘子汽水的味道也終于敲定。
這時,塑料瓶、易拉罐的飲料滿大街都是,唯獨傳統的玻璃瓶不多見。玻璃瓶成本是塑料瓶、易拉罐的好幾倍,運輸和銷售環(huán)節(jié)會給經銷商增加大筆費用。玻璃瓶是北冰洋基本特征,又能完好保持汽水的味道,自然不能放棄。為了讓經銷商更愿意賣北冰洋汽水,“北冰洋”特意降低了經銷商的進貨成本,內部通過削減經營成本等方式控制支出。(2016年8月9日《北京日報》1版,《蟄伏15年,兒時的味道還在》)
2011年9月7日,第一瓶新北冰洋汽水下線。
5 還是小時候那個味兒
2011年11月2日,闊別15年的北冰洋汽水正式回歸北京市場,開始試銷。消費者還買不買賬?誰心里都沒底。
中午12時整,首批24箱北冰洋汽水運抵崇文門菜市場。汽水每瓶售價2.5元,空瓶押金為每瓶1元。
不到2分鐘的工夫,從車上抬下來的24箱汽水旁就圍了一圈顧客。
“我來瓶嘗嘗。”正值午休,一位在附近上班的中年女士拿起汽水,一揚脖,喝了一大口。“還是那個味兒,氣兒真沖!”
從中午12時進場到下午3時,每箱24瓶的北冰洋已經賣出了4箱,多數消費者都是交了押金,把汽水連瓶一塊帶回家。(2011年11月3日《北京日報》13版,《“還是那個味兒,氣兒真沖!”》)
到了月底,北冰洋汽水結束試銷正式上市,雖然已是深秋,處于淡季,但北冰洋平均每天還是賣出了7.2萬瓶。(2011年11月29日《北京日報》10版,《日銷7.2萬瓶 北冰洋汽水回來啦》)
2012年,北冰洋汽水賣到190萬箱。之后銷量年年漲,易拉罐汽水也在2013年上市。
2014年,北冰洋汽水的銷售形勢更是喜人。公司每天最多生產2萬箱的生產線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在北京市場不少地方甚至一瓶難求。一些零售商開始自行調高售價。指導價2.5元一瓶的汽水翻到兩三倍出售,廠家不得不對小賣部、便利店等進行銷售限價,故意抬價的斷貨處理。(2014年6月30日《北京日報》6版,《供不應求引關注 北冰洋比可樂“更健康”?》)
新版北冰洋汽水的味道,明明有著不同的配方,卻讓人喝起來“就是小時候的味兒”。
用情懷當敲門磚,以實打實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取信消費者,以創(chuàng)新精神拓寬市場,“北冰洋”在脫離對洋品牌的依靠后,反而走出了一條中國民族企業(yè)復興的成功之路。
本版文字:侯莎莎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北晚新視覺、IC Photo、視覺中國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