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進行盆底康復可防產后尿失禁
大笑、咳嗽、打噴嚏、提重物的時候,都會感覺有尿漏出來。最近這幾年,各大醫院的婦產科都開展盆地肌康復訓練,尤其是產科,更是提醒所有生完孩子后的女性都要做盆底肌的康復訓練,以免產后出現漏尿。母嬰健康專家指出,產后進行盆底康復可防產后尿失禁。
激素改變致盆底肌薄弱
臨床上多以40-60歲的女性出現壓力性尿失禁癥狀。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后康復科主任羅艷霞稱,在懷孕期間,女性體內激素不斷增加,其中的松弛素可使盆底肌肉韌帶松弛,另外,胎兒的體重、胎盤、羊水等對盆底肌是一種機械的壓力,也是一種生理上的自然損傷。此外,女性懷孕時盆底肌肉長時間受到來自增大子宮的壓力,在分娩時又要承受各種腹壓的考驗,從而導致盆底肌肉和括約肌損傷并造成尿道支撐結構受損,直接影響產后盆底肌功能,進而導致了產后尿失禁。
羅艷霞強調,婦女停經后,尿失禁的發生率比育齡年齡更高。從圍絕經開始,女性面臨著激素水平的下降,停經后,由于激素的缺乏,使得尿道和陰道的黏膜萎縮,尿道黏膜下的血管也變得稀少,造成封閉尿道的力量相對變弱,尿道張力降低,從而沒有辦法應對強力的外力作用,因此在面對咳嗽、打噴嚏、提重物等突然增加的腹部壓力和膀胱壓力時,出現了“漏尿”的現象。
預防和治療“兩手抓”
那么,該如何避免和改善這種人到中年“漏尿”的尷尬呢?羅艷霞說,這個疾病關鍵在于預防,在懷孕的時候,就要有所注意,避免劇烈或持久地增加腹壓的活動。分娩時配合醫生或助產士正確用力,產后不要過于勞累,產后可以去學習產后操,讓全身和骨盆肌肉慢慢恢復張力。當有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使腹壓增高的誘因時,更是要積極地治療,避免加重盆底肌的損傷,如長期便秘的人平時要注意多吃粗纖維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此外,女性尿道短,容易受感染。發生炎癥后,如不及時治愈,則有可能會發展成為無法自控的尿失禁。所以,平時要注意會陰部的清潔衛生,避免尿道感染,性生活要適度、規律,當有泌尿系統感染時要盡快治療。
小編溫馨提示:產后進行盆底康復可防產后尿失禁。產后康復科專家指出,其實如果在懷孕和分娩的時候注重生活細節,完全可以防止出現這種尷尬的狀況。其是在產后42天后進行盆底康復,可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