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47專訪吳小莉:對武漢的印象就是不斷在變化2012遼寧高考分數線
楚天都市報訊
對話時間:4月22日
對話人物:吳小莉
采寫: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物檔案
吳小莉,1967年生,鳳凰衛視首席新聞主播,F任香港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1996年進入鳳凰衛視,成為資深電視傳媒人,其專業的報道水平,不但贏得觀眾的贊賞,更獲得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對話背景
4月14日、21日,鳳凰衛視中文臺《問答神州》欄目播出了吳小莉專訪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的上、下集,圍繞著長江新城規劃建設、懲治“新衙門作風”等問題,奉上了一道思想盛宴。
即使抿著嘴,嘴角仍微微上翹,吳小莉曾被形容有張“自來笑”的臉。
無論對面坐的是政壇名人,還是商界傳奇,即便吳小莉的話題稍顯尖銳,采訪氣氛依然良好,她的笑容在這種問答式的訪問環境下,似乎有控場的作用!澳銈冋疹櫼幌馒P凰衛視的吳小莉,我非常喜歡看她的節目!1998年兩會期間,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一句話,成為吳小莉職業生涯中的美談,此后她的名字總與高端人物連在一起,優雅知性的職業風采似乎能凝固時光。
總理“點名”至今仍是美談
記者(以下稱“記”):你是鳳凰衛視的時政新聞名將,跑“兩會”多年,你感覺自己在這段期間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吳小莉(以下稱“吳”):嚴格說起來,今年是第20年跑兩會了,1997年我們在鳳凰衛視的《北京三月風》的專題節目中,就進行了兩會報道。我個人在這期間最大的變化就是,原本看不懂的簡體字已經能看得很順了,很多政府工作報告里的用詞用語,原來不太理解,現在可以去跟人講解它們的含義。今年也是我做《問答神州》高層人物訪談節目的第10年,因為各省跑得多,在做省領導采訪時,我還可以把其他省的一些變化和建議提供給采訪對象。
記:1998年朱镕基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的“點名”,使你聲名鵲起,你怎么看待這次“點名”?
吳:98年的“兩會”故事,我知道至今仍是美談。1999年,朱總理到美國訪問談到中美關系時,有一段話我特別喜歡,就是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中美關系在當時的任何波折,不過是歷史長河的一小段,歷史的長河終究是向東流的,它的波折都只是一時的起伏而已。這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很多事情,如果拉長到十多年二十年來看,會成為人生經歷中非常美好的一段記憶。所幸的是,當時那一段故事,在一問一答間都表現了相當的專業和誠懇,我想這是使它成為美談的一個原因吧。
早就愛上了豆皮熱干面
記:你約訪的大多是政府高官,有沒有什么約訪訣竅,最長的約訪時間有多久?
吳:沒有所謂的最長約訪時間,因為我們有至今仍在約訪中的人。
做人物專訪,我想有很多的前期努力。第一個就是做這類節目的口碑,專業性,再來就是話題性,對于提綱提出的高度和把握。比如說香港回歸10周年時,我們約訪首位特首董建華,他之前接受過我的專訪,知道我們團隊的專業性,而且我在香港居住,對很多情況也都理解深刻,采訪提綱主要從回歸10年變化和他的從政經歷入手,這些都打動了他。
渠道的暢通也非常重要。比如說陳馮富珍從香港競選世衛總干事時,我對她的約訪除了香港的正式渠道之外,時逢她到北京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我也在北京遞函,讓她感受到了我們的誠意,幾方考量之下,她在繁忙的競選過程中回到香接受了采訪。
記:你曾多次來湖北,對湖北以及本地官員有何感受?
吳:第一次很專注的關注湖北,是在中央第一次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的時候,對中部六省的省委書記進行專訪。當時湖北的省委書記是俞正聲,那是我第一次在東湖領略武漢的風情,也感受到為什么在中國只有兩個“大”:一個是大上海,一個是大武漢,也從此愛上了武漢的豆皮、熱干面。
我有很多在清華經管學院的同學都是湖北人,這次做《問答神州》《先行者說》系列再次到訪武漢,采訪陳一新書記,第一次到武漢大學賞櫻花,夜游長江,也知道了武漢在未來10年、20年有更長遠的長江中軸以及長江新城計劃,這也是我現在對于武漢的印象,那就是新,在不斷的變化中。
不可預料的回答碰撞出精彩
記:在訪談過程中,也許設定的議題會遇到了不同的答案,你怎么看待這種“超出準備”?
吳:我很希望在訪談前,盡可能地了解我的提問對象,但是我也希望到他面前時是空杯的狀態,藉由我的提問能夠滿滿地注入新的一杯水,一壺茶。所有預設答案或立場的對話,都不容易出現無法預料的精彩,而我最希望的對話像是對唱,很靈動地自然形成,這樣對于問者、答者和觀眾,都會有所收獲。
即使是專訪,也不可能準備完備,但是能夠在準備好的范圍內,找出最大的精彩。比如我和馬云的對話,回答是不可預料的,他是一個極度聰明的企業家,現場我們只能創造環節,讓他發揮,反而碰撞出很多超乎準備的一些精彩結果。
記:在鳳凰衛視20年了,你、陳魯豫、許戈輝、竇文濤等人代表著一種“鳳凰現象”,名主持長久帶動名專欄,現在要想再打造出你們這樣的鳳凰名嘴,似乎很難。
吳:20年也是我們的青春歲月,我們一起奮斗,一起成長。在那個時代,香港的媒體進入內地還不多,我們在自己的領域也都比較成熟了,當對的積累,對的節目形式,加上對的傳播方式,讓我們比較容易發光發亮,那是鳳凰相當美好的一段歲月和時代。現在傳播方式越來越迅速、多元,信息爆炸的時代,方式或許不能夠重復,但是原則可以借鑒。也就是說,好的時機,好的欄目形式,好的主持人的積淀培養,還是有機會能夠出名主持人、名欄目,畢竟好內容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會心微笑是美麗的氣場
記:你的著裝曾被“兩會”時政記者跟風,說說你的“穿衣經”吧。
吳:其實我的著裝要求,第一是舒適;第二,因為做電視節目有一定要求,比如說更鮮亮點會比較適宜屏幕。在做媒體一線采訪的時候,褲裝是最容易進入現場的,因為它方便而且干練,所以早期很多人熟悉我一身套裝的利落打扮,隨著各類型的專訪節目出現,會配合當時的環境和場景做一些舒適、時尚的裙裝,以增加電視的豐富感,再加上自己作為女性,無論是裙裝或褲裝其實都能夠表現出她優美和專業的一面。
記:你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風,工作中和生活中一直都很樂觀,好像沒有愁苦。
吳:我經常出門、差旅、旅行、工作,我喜歡看人,發現笑容滿面給人非常愉快和舒服的感受。我曾經在休息室里看到一位外國女士,她在離開時滿臉笑容地和工作人員說謝謝,轉身那一剎那,我和周圍人都能感受到快樂,所以即使她看起來年齡夠長,臉部線條卻相當柔和。我也見過一些滿面愁容的人,即使很年輕,面部線條也會相對僵硬。
相由心生,所以能夠讓自己心情愉悅,會心地笑,對自己和對他人都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氣場,也會讓面容隨著年齡漸長仍然能夠維持,甚至保有孩童時般的純真。
記:你曾說過美國白宮有些資深記者,因為專業、到位,白發蒼蒼仍在繼續職業生涯,你想象過自己將來的狀態嗎?
吳:幾年前我參加了馬云在阿里巴巴的一場退休活動,當時他說他要退休,但是發現完全是退而不休。他在舞臺上說的那句話令我深為感動,他說,過去我們為了生活而工作,未來他想將生活當做工作。所以,未來我也希望將生活作為工作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只要是符合我的想法和理念,都可以進行嘗試,一切都有可能。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