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誰疼安徽小伙武漢賣燒餅 一肩挑起10人生活重擔(圖)winning11
圖為:安徽小伙林永彬來漢賣燒餅養活一大家子人,城管隊員了解到他背后的辛酸后,幫他物色了一個便宜的門面。 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攝
圖為:林永彬推著爐子賣燒餅,這是他們一大家子的主要收入來源
圖為:在王金玲(右二)的幫助下,林永彬將告別流動攤點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盧成漢通訊員殷莉紅崔琪彭雪琴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
從小失去雙親,姐弟4人相依為命。成年后,他與姐姐先后成家。因外甥患上不治之癥,姐夫不堪壓力而失蹤,全家的生活重擔壓在姐姐柔弱的肩頭。
眼看姐姐困難,來漢賣燒餅為生的31歲安徽省太和縣小伙林永彬,默默地挑起了兩個家庭共10口人的生活重擔。這一挑,就是3年。
上月中旬,因占道賣燒餅,他的攤點被取締,這意味著10口人將斷炊,他心急如焚。細心的武昌水果湖街城管執法中隊支部書記王金玲得知這位“燒餅哥”背后的辛酸后,拉著他走街串巷10多天,幫他物色到一個合適的門面重新開張,“再也不用打游擊了,家人的生活總算有了著落”。
女城管助小販開燒餅店
昨日,在武昌黃鸝路與東亭路的丁字路口,一間燒餅店正在裝修,即將開張。“小林,還有什么困難盡管開口。”在門口,身著城管制服的王金玲前來探望,“如果開張了,我帶同事來買你的燒餅。”“王姐,您吃我的燒餅,不要錢。”店主林永彬一臉的笑容。“要不是您走街串巷找了十幾天,我哪能找到這樣的門面啊,怎么會收您的錢。”林永彬說。“那好,你的店開張了,我送塊招牌,以示祝賀。”王金玲發現小店沒有招牌,便決定自費送個牌子。
林永彬和王金玲是在一次執法中相遇的。從占道賣燒餅被取締,到城管幫他找門面重新開張,這讓來漢賣燒餅的林永彬感到溫暖。
一個月前,林永彬因在中北路漢街公交車站背后占道賣燒餅,被城管取締。“我們收了他的爐子,他不吵也不鬧,只是跟在執法人員后面。”城管員邱文浩說,林永彬口里只有一句話:“我們生活困難,你們把爐子還給我吧。”
把爐子還了后,林永彬第二天還在原地賣燒餅,這次,城管員打算沒收他的爐子,以示懲戒。林永彬便跑到水果湖街,找城管執法中隊索要爐子,支部書記王金玲熱情接待了他。“我兩家10口人的生計,全指望這口爐子,你們得還給我,讓我賣燒餅。”林永彬一邊求情,一邊向王金玲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最艱難時上街當過乞丐
林永彬的老家,以種小麥與棉花為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他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他11歲時,姐姐出嫁。13歲小學畢業時,母親去世,父親患病,不能干活。為了挑起家庭重擔,他沒有繼續讀書,跟著舅舅到南昌街頭乞討。
“行乞40天,吃睡都在街頭。”那段日子,林永彬至今仍記憶猶新,“討了400元,然后回家過年。”過完年,舅舅再次帶他去乞討,他堅決不干了,“有手有腳的,當乞丐怎么好意思。”
在林永彬的家鄉,賣燒餅是當地的傳統。他便跟著當地會做燒餅的老鄉輾轉來到武漢,開始學做燒餅。發面、和面、烤餅……他很快就學會了。
此后,他單獨推個用鐵皮制作的爐子,哪里人流量大就往哪里推,一天的收入也就上百元。扣除自己的生活費和房租水電,其余的錢,全部寄回老家。
4年后,父親患肝癌撒手人寰,林永彬最小的弟弟也患上了精神疾病。
于是,他帶上大弟弟,一起在洪山街道口賣燒餅。此后不久,見賣燒餅生意還不錯,姐姐林芳與姐夫也來到武漢賣燒餅,他們家有兩兒一女。
2008年,林永彬在老家結婚,2010年、2015年,兩個女兒先后降生。天有不測風云,姐姐林芳的大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被查出患上了肌無力癥,只好輟學在家。醫生說,這個病是不治之癥,孩子活不過20歲,一家人陷入悲痛之中。為了治療,姐姐一家借債五六萬元,對于這個家庭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
2014年,姐夫在這種壓力之下,最終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訊。
一人挑起一大家子重擔
看到姐姐終日愁容滿面,林永彬決定將賣燒餅的收入,分給姐姐一份,通情達理的妻子沒有怨言。“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姐姐一家吃的。”林永彬采用打游擊的方式賣燒餅,每月可賺七八千元,他便分二三千元給姐姐一家。
這3年,林永彬雷打不動,每月匯錢給姐姐,“我匯的錢,加上一年2000多元的低保,姐姐的日子還算過得去。”
陡然增加了姐姐一家4口人的生活重擔,讓林永彬不敢隨便花一分錢。前日,記者在他的出租屋內看到,兄弟倆與別人合租一套20多平方米的房間,中間隔斷后分成兩間。房租是1800元,雙方各出900元。
出租屋內,除了一張床一張桌子和兩個凳子外,僅有一臺舊電視。
“每天清早和下午出去賣燒餅,晚上回來睡覺。”林永彬說,兄弟倆唯一的娛樂,就是玩手機和看電視,“不敢外出游玩,因為怕花錢。”在武大周邊賣燒餅五年多,他們沒有一次進去賞過櫻花,“壓力太大,無心賞花。”
“我們倆從不敢下館子。”雖然兄弟倆有時喝點酒,但下酒菜頂多是一盤花生米,外加一葷一素。
春夏秋冬,除了添置必要的換洗衣服,林永彬兄弟幾乎很少買新衣,“弟弟27歲,也不小了,還要為他攢點錢結婚呢。”在他們老家,像弟弟這般大的年輕人,差不多都結婚生子了,孩子都可以打醬油了。
林永彬的妻子,則在老家照顧著兩個女兒和患病的小叔子,只是在過年時,林永彬才回家團聚。
姐弟齊心攜手共度難關
在爐子被沒收的當天,聽完林永彬的講述后,王金玲十分感動,當即決定幫他找個門面,正規經營。“占道經營肯定是不對的,租門面雖然要付一些租金,但可以風雨無阻,全天候經營。我盡量幫助你租一個相對便宜的門面。”他們聊了一個多小時,林永彬最后同意租門面的建議。
從漢街到水果湖,再到東湖路和黃鸝路……最終,王金玲通過東亭社區書記王學麗,租下了黃鸝路上的這家門面,租金是1500元/月,比周邊面積相同的門面,要便宜千元。林永彬觀察了兩天,發現門面前的人流量較大,當即決定盤下來。
3月下旬,武昌城管派王金玲等人,不遠千里,到林永彬的家鄉,了解林永彬及其姐姐的家庭情況。“他們兩家的情況,比我預料的還要差。”王金玲十分同情,“與他們一家接觸后,感覺他們雖然清貧,但沒有向命運低頭,選擇頑強抗爭,就憑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幫一把。”“姐姐一家有困難,我們怎么能坐視不管呢。”林永彬說,長姐如母,在母親去世后,姐姐在家里洗洗曬曬,照顧他和弟弟,特別是送飯、送傘到學校的一幕幕,仍歷歷在目。
2008年,林永彬結婚那年,姐姐拿出了家里僅有的2000元,“這筆錢,是姐姐所有的存款。”“弟弟的接濟,加上政府的救濟,讓我們家度過了最難的一道坎。”姐姐林芳說,大女兒現在在北京一所大學空乘專業就讀,可以勤工儉學自己顧自己了。林芳的大兒子由于肌無力,四肢嚴重卷曲越來越嚴重,全靠林芳一人照顧起居。
得知城管幫助林永彬開了一個燒餅店,林芳開心極了。昨日,她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為了能夠減輕林永彬的負擔,她決定安排小兒子在校住讀。自己則推著三輪車,帶上大兒子,到太和縣城賣卡通娃娃。
上大學的女兒支持她的想法,網上進回了200多個卡通娃娃。林芳說,她想靠自己的勞動活下去。
昨日,林永彬告訴記者,有了固定的門面,他想多學一點面點手藝,開發一些新品種,爭取早日脫困。
燒餅店馬上要開張,林永彬給小店取了個溫暖的名字——“楚留香”,感謝王金玲等湖北好心人的幫助。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