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寰陳琪琪中國出了個畢加索?他的9件作品均賣上億元寧夏教育信息網
![中國,畢加索,作品,拍賣,崔如琢](/uploads/allimg/170428/17-1F42Q62203257.jpg)
4月初,在保利香港舉辦的崔如琢作品拍賣專場,大尺幅積墨《秋煙漠漠雨蒙蒙》賣出1.26億元,這已經是崔如琢第9件拍價上億的畫作。
今年73歲的崔如琢曾向故宮豪捐1億元,伴隨這位巨富畫家的是名譽與爭議。此前他曾多次放話,自己的愿景是在80歲之前讓作品價格超過畢加索。雖然知名度遠不如畢加索,但自2014年以來崔如琢的作品卻屢屢拍出天價。
光環的背后是爭議和毀譽,“江湖畫家”、“作秀”、“狂妄”、“炒作”都是書畫界資深人士對崔如琢的評價。胡潤曾將崔如琢評為“在世國寶國畫藝術家”第一名;此舉引來了藝術評論界的質問,“胡潤藝術榜究竟是藝術成就榜?還是拍賣成交榜?”
作品屢屢拍出天價
買家身份不明
早年留學海外的崔如琢,2002年剛進入國內拍場時,作品價格大約在10萬元每平方尺左右,并不算高。
直到2010年,崔如琢全年拍場成交額為2653.28萬元,而根據雅昌藝術網的數據,當年崔如琢有近200件作品送拍。
崔如琢事業的關鍵轉折點是在2011年。當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崔如琢名為《盛世荷風》的畫作以1.01億元賣出,成為當年最貴在世藝術家作品。這標志著崔如琢正式跨入了“億元俱樂部”,在當年的胡潤藝術榜上,崔的戰績名列當代國畫畫家第二。
但直到2014年,崔如琢才真正開啟了他“批量”產生天價拍品的時代。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當代書畫家作品拍上億元的總共為8件。除了吳冠中的《周莊》以外,其余7幅作品皆為崔如琢所作。除此之外,崔如琢靠賣畫所得,向故宮捐贈1億元,名聲大噪。
從2014到2016年,崔如琢在拍場上的總成交金額分別為4.66億元、7.86億元和8.2億元,總計20.72億元。
記者注意到,對于崔如琢作品的天價拍賣,“國內書畫打假第一人”牟建平表達了懷疑態度。
牟建平認為,崔如琢作品的市場表現疑似有“水分”,這些天價拍品背后的買家身份不明。
與崔如琢相比較,同為“億元俱樂部”當代畫家的曾梵志和吳冠中的天價拍品,都曾曝光過買家。而崔如琢惟一被曝光的一個買家,是北京觀唐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觀唐文化)股東之一黃文仔。
崔如琢的其他天價拍品通常找不到買家的信息。雖然買家信息不公開屬合規,但牟建平認為這給炒作提供了空間。牟建平舉例說,“高價拍品或天價拍品通常都有具體的買家,如2016年香港保利1.06億元拍出的吳冠中的《荷塘》,是上海寶龍集團購買;2016年底3.03億元成交的元代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是蘇寧電器斥資購買。”
崔如琢另一個備受爭議的地方,就是嚴重依賴保利香港這一家拍賣行。記者統計出其8幅億元拍品中的7幅都誕生自這家拍賣行的個人專場。7幅之外的一幅是2011年標志其地位轉折的《盛世荷風》,于香港佳士得拍出。
作品價格逆市上漲
引發業內質疑
另一個讓牟建平感到費解的現象,是崔如琢的作品價格逆市上漲。
2015年,受大環境影響,當代書畫市場一度低迷。北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在當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我認為政府力倡反腐,就把整個市場因炒作形成的泡沫刺破了,尤其是當代書畫市場明顯退燒。”
而牟建平在2016年認為“當代書畫市場疲弱,許多名家作品成交價格腰斬、下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崔如琢逆市走高屢創天價,不符合市場規律。”
2015年秋拍,當代書畫成交總額為11.03億元,同比2014年秋季縮水近七成。而2016年情況并未好轉。2016年春,嘉德當代書畫總成交額僅為5302萬元。
崔如琢的億元“主場”保利則出現異常的分化,崔如琢在北京保利的當代水墨專場總成交額僅為3336萬元,而在香港保利的“太璞如琢-崔如琢精品專場”拍出的《飛雪伴春》卻價格高達2.5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飛雪伴春》成交價擊敗了傅抱石、張大千、徐悲鴻和明清古玩,成為2016年春季全部專場拍出的最高價。
此前,崔如琢2014年拍出的《丹楓白雪》價格約為1.6億元,相當于香港嘉德春拍全場青銅器、珠寶手表及吳冠中、潘玉良、朱德群幾個大師的作品價值總和。當時《廣州日報》引述行家評論稱:
“一個明清開宗立派的大家也賣不到這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國內畫作按平方尺多少計價的慣例存在,藝術家的創作行為受到市場影響。崔如琢多產“大畫”,其“重量”不可小覷。
梳理崔如琢的9幅億元拍品,一幅達到300平方尺,三幅超過200平方尺,兩幅在150平方尺以上,最小的兩幅也都在80平方尺以上。這樣的巨幅繪畫,使崔如琢雖然在每平尺單價上并不占據鰲頭,但在天價市場卻能屢創佳績。
背后隱現神秘“推手”
多次拒絕記者采訪
“如果一個作品價值過億,肯定會有很多人關注,這些人就會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想去了解為什么一幅畫要賣這么貴。”崔如琢因向故宮捐款接受《京華時報》采訪時如此表示。他還說,“每個藝術家不但要搞展覽,還要注意自己的藝術市場定位。”
不過,藝術圈內也有反對聲音。前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紹城在接受《新快報》采訪時表示,“畫家的責任是畫好畫,賣多少錢不該過多考慮”。
不論爭議有多大,崔如琢的藝術巨富之路越走越寬。
2002年剛進入國內拍場的崔如琢,一幅畫的價格在10萬元上下。而常被拿來與之對比的吳冠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拍出了超過50萬元的作品。
2008年春季,吳冠中作品每平方尺價格為36.7萬元,崔如琢作品達到了6.79萬元每平方尺。8年后的秋季,崔如琢作品每平方尺價格首次超過吳冠中,達到了76萬元。
崔如琢成功的背后還有一個重要“推手”,這就是上文提到的觀唐文化。根據每日經濟新聞之前的報道,觀唐文化的股東名單里大佬云集,包括了馬蔚華之子馬越等人。
崔如琢唯一一位被曝光的天價買家黃文仔,也正是觀唐文化的重要股東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觀唐文化的部分供貨商、大客戶和股東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聯。
觀唐文化在其“公開轉讓說明書”中也曾提到,“公司目前與著名書畫家崔如琢先生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和深厚的友誼,公司書畫作品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崔如琢先生的書畫作品”。
觀唐文化與崔如琢的友誼到底有多深,外界不得而知。廣東華人書法院院長、廣東國際華人書法研究會會長劉佑局認為,觀唐文化是要把崔如琢打造成為一個藝術明星,借助其影響力,“崔如琢的身價已經到這個地步,走到哪大家都會給三分面子。”
對此,記者聯系到觀唐文化CEO呂嘉禾,但他以工作繁忙為由婉拒采訪,稱:
“目前有特別多特別多的事情,要不我們過一段時間后再聯系?”
同時,關于崔如琢的相關爭議,觀唐文化股東與幾位供應商、客戶之間的關系,記者曾向呂嘉禾多次表示了采訪訴求,先后發送三次采訪函件,并提出直接與崔如琢聯系,但截至發稿時都未得到回復。
記者21日中午來到觀唐文化辦公地并聯系呂嘉禾表明采訪意圖,但對方仍以開會為由并未露面。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