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產業結盟 第十四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西湖論“健”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杭州5月23日訊 5月22—24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浙江省食品學會、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共同承辦的“第十四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舉辦。
2004年,我國乳酸菌飲料生產企業達到150多家,總產量為48.2萬噸,比2003年增長了148%。14年后,在轉型、創新與“健康中國2030”浪潮的共同推動下,益生菌產業以其健康的基因、強大的科技背景,積淀成為食品工業健康轉型的重要支撐。在國家“健康中國”戰略推動下,具健康功能的益生菌市場規模快速擴大,至2018年在我國已形成近千億元的產業及龐大的市場。
益生菌行業的磅礴氣勢源于科技與產業之融合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代表主辦方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對益生菌研究逐漸從功效轉向其作用機理,使益生菌與人體健康的研究體系更加完善、扎實。科技界堅實的研究成果推動著全球益生菌行業的健康發展,益生菌行業創新在加速,多元化的產品擴大了消費者的健康需求,成為食品工業中增速最快的營養健康產業之一。
“食品行業的健康轉型,是大趨勢,企業應順勢而為。科技與產業的結盟,將使面臨重大轉型的中國食品行業和企業。夯實科學的基石,走更遠的路。使擁有強大實力和積累的中國食品科技界,在為企業和行業破解中國食品工業重大科研問題的同時,形成與產業的有效對接,讓科技轉化為價值。”在近日于上海舉辦的2019年“中國品牌日”活動——2019年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食品行業分論壇活動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的這一觀點引發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孟素荷以目前最火的益生菌行業為例,分析了科技與產業結合的四種方式。
進一步加強益生菌類產品科學監管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司處長宛超在致辭中對支持益生菌行業發展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表示感謝。他談到,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參與,才能在科學與管理方面找到行業發展的契合點,制定適合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宛超表示,在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已明確,推進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雙軌運行。在益生菌行業,要關注的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如何規范加強注冊環節益生菌產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審查;另一方面,如何實現益生菌產品標準化和規范化發展。而這離不開兩大核心要素,一是明確定義益生菌產品。通過制度法規建設對益生菌有一個清晰的限定,以規范市場,從而讓消費者更加清晰、理性地認知這一產業的發展。二是在安全和功效方面,要朝著以菌株為依托的發展水平努力,研究菌株的安全性和功效性,這也是下一步發展的整體方向。他希望,無論政府、行業組織、還是企業、科研機構,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進保健食品與益生菌產品注冊備案雙軌制運行,共同促進行業的有序發展。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邵薇在致辭中表示,益生菌及其相關產業年均近20%的增速與近千億市場規模的背后,離不開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也離不開那些有責任有擔當,不斷追逐創新的優秀企業家的執著和努力。同時,邵薇提醒,在益生菌產業成為炙手可熱的“朝陽產業”并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冷靜面對行業快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為此,她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持之以恒地夯實益生菌的科學基礎。與國外菌株相比,國產菌株在安全性與功能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著較大差距,這一情況從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研究課題中“可見一斑”。與國外菌株高水平研究成果與扎實的臨床研究數據相比,我們仍有很長的一段挺長的路要走,雖然這與益生菌行業在我國起步晚、研究基礎薄弱等方面原因有關,但這不應成為我們滿足當下、止步不前的理由,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個長期、嚴謹、科學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所以,未來對益生菌研究需要保持定力,切忌將益生菌科技空心化。二是益生菌法規標準體系建設需與行業創新發展協調。持續推進法規標準制修訂、完善我國益生菌法規標準體系,不僅是政府部門的工作,更需要我們的科技界與產業界予以強有力的支持。“做足功課”,讓法規標準體系成為行業創新發展的保障,而不是“屏障”。三是益生菌類產品宣傳需要嚴格規范。益生菌行業在分享快速增值形成的蛋糕的同時,更應該承擔嚴守道德門檻,加強公眾科普,讓消費者理性認知益生菌科學知識的行業責任與使命,鼓勵消費者理性選擇
益生菌產品,共同營造良好的行業生態環境。
聚焦法規、健康評價、功能解析等五大方面
據了解,第十四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聚焦“中國益生菌標準法規新動向”“益生菌菌種安全與健康評價工作啟動推進”“益生菌與宿主健康的前沿探索”“益生菌的功能解析與臨床實踐”“益生菌多元化延伸加速行業創新發展”五大方面。
近年來,益生菌行業在標準法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規建設上,國家監管機構明確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積極推進注冊與備案雙軌制建設。近期公開征求意見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申報與審評規定(征求意見稿)》受到各方關注,新修訂征求意見稿明確了益生菌定義,并將益生菌安全性與功效性審查聚焦于菌株,逐漸與國際接軌。同時,隨著備受關注的9種益生菌與7種益生元納入保健食品原料目錄研究的范疇,國家有關部門正在以堅實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努力實現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標準化管理。伴隨著《保健食品用菌種致病性評價程序(征求意見稿)》《保健食品毒理學評價程序(征求意見稿)》《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乳酸菌檢驗(修訂)》等相關配套技術、標準體系的逐步就位,益生菌行業的科學根基將逐漸筑牢,激發行業更大的創新活力。
為了保護中國益生菌行業健康發展,筑牢安全根基,2018年國家衛健委正式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價程序》列入年度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以規范行業健康發展,目前該項工作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參與下已經啟動推進并引發行業的高度關注。為此,本次大會以益生菌的安全性作為大會的一項重要議題,匯總國內外益生菌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形成科技與行業的共識,為標準的制定提供更充足的科學依據。
益生菌、腸道菌群與宿主健康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科技界研究的熱點。益生菌在腸道的定植性、促進腸道的有益菌、保護腸道屏障等最新研究成果使益生菌發揮功效作用的機制及通路更加明晰,益生菌、腸道菌群結構與宿主代謝等整個研究鏈上的科學問題正在同步破解,讓我們能從新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認識人體的生態系統與健康、疾病的關系。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認識到膳食是影響腸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其中營養因子如益生元、植物化學物、微量元素等,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而發揮益生功能,為此,江南大學副校長陳衛教授就“膳食與菌群:人體健康調控新靶標”話題做大會報告。
菌種的益生功能挖掘和評價,一直是科技界與產業界研究的重點。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功能逐漸被發掘,這些都離不開成熟、準確、高通量的功能評價模型。近年來,隨著生物信息學、高仿真動態智能人體消化模擬體系等新技術與新方法的融入,為益生菌新功效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新的維度和途徑。大會特別設置了益生菌與新技術的融合創新專題,圍繞近年來益生菌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討論。同時,益生菌研究需要結合臨床實踐也逐漸成為行業的共識,臨床試驗也成為近年來益生菌功效研究的重要趨勢,如何將臨床參數評估和腸道菌群研究手段相結合,使標準化的臨床研究數據讓疾病的“治”或“防”效果更加明確成為行業關注的新焦點,為此大會邀請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沈通一從臨床的角度探討便秘微生態治療的新思考。養樂多本社中央研究所酒井隆史介紹了“干酪乳桿菌代田株對健康管理的新挑戰”最新研究結果。來自伊利創新中心益生菌研究中心洪維煉主任介紹了乳雙歧桿菌BL-99與腸道健康的最新研究進展。此外,來自深圳市人體共生微生物檢測與干預工程實驗室主任肖亮就人體多部位共生微生物研究及新型益生菌應用轉化與參會代表進行分享,探討其最新研究動態。
從全球看,與食品相關的益生菌產品主要包括發酵乳制品、飲料、保健食品、糖果零食四大類,在我國益生菌產業經歷10多年的快速發展,多元化趨勢逐漸形成。根據相關統計報告顯示,近年來,植物基益生菌發酵產品正在進入主流消費領域,越來越多針對植物蛋白發酵的菌種大規模開發并產業化應用,植物源益生菌產品的開發成為行業關注的新的創新趨勢。本次會議聚焦益生菌創新發展的新動向。益生菌的多元化和菌株的本土化一直是我國必須解決的產業發展瓶頸,并受到行業的極大關注,本次大會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張蘭威就乳酸菌優良特性及其高活性制品產業化開發關鍵技術研究進行大會報告。尼爾森相關專家分享酸奶零售市場概覽,來自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首席應用專家Anders Henrikson將以穩定性和功效性推動益生菌應用新發展為題做分享,味全中央研究所基礎研究中心總監徐志安將分享益生菌與超級谷物的結合的創新應用實踐。
毋庸置疑,杭州作為我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集聚地,有力加速了傳統行業的提升,此次大會還邀請阿里巴巴天貓大快消食品乳飲類目總監袁明祥,分享如何通過互聯網助力益生菌在乳制品產業鏈的發展。
本次大會設置益生菌與宿主健康、益生菌功能解析、益生菌、益生元新技術與產業化應用三大專題,重點就行業關注的話題展開充分深入的探討。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公眾科普一直以來都是會議的重要環節,時隔1年,“消費者課堂”再度回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研討會上,征集的學術與產業論文摘要數量和水平增速明顯,反映出我國益生功產業行業背后強大的科技力量。
今年是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舉辦的第14個年頭,14年初心未變、一路向前,致力于益生菌產業的創新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相信隨著個性化精準干預型益生菌研究等更多成果的逐漸落地,益生菌也必將成為未來智慧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