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奮力攻堅讓水更清岸更美
◆本報通訊員 王諾 吳健賓 寧振宇
綠樹掩映、河水潺潺,不少市民在河邊悠閑地散步……記者近日來到山東省青島市李村河上游,看到了一幅和諧的生態景觀畫卷。
李村河由黑臭河轉變成生態景觀河,正是青島市近年來在水污染防治上著力攻堅的縮影。青島市前不久發布2018年水環境成績單及2019年水污染防治重點,提出牢固樹立“水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思維,堅持攻山頭、穩陣地,圍繞三大方面進行攻堅。力爭用2年-3年時間實現階段性目標,讓青島的水更清,岸更美。
14處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
作為橫穿主城北部的一條東西走向河流,李村河就像一條大動脈,穿城而過,蜿蜒17公里,與其他支流共同滋養著這片城區。但是,流域沿線大多是老城區或城鄉接合部,歷史欠賬多、截污系統長期不完善,導致前些年李村河“久治不愈”,成為治理的老大難。
青島市將李村河污染根治列入水環境突出問題整治重點,啟動了攻堅行動,進行一年多的攻堅整治,不斷加大投入,綜合采取源頭雨污分流改造、污水處理擴容提標、河道生態修復、中水回補等措施,大幅改善了李村河水質。
以李村河中游為例,此河段位于青島市李滄區李村中心商圈,周邊商鋪、住宅眾多,污染源復雜。長期以來,由于“李村大集”占用河道經營,沿線排污、亂傾倒垃圾問題突出,河道“黑臭”現象嚴重。
面對這段最難治的河段,青島市因河制宜,以“水波再興、水印綠廊、水韻雅市”為主題,通過新建九級調蓄池作為水生態凈化系統和過濾器,整合雨洪利用系統、生物棲息地系統、大集文化系統和健康綠道系統,構建一個綜合解決城市水環境問題的生態基礎設施,恢復李村河中游的生態調蓄功能,在河流生態恢復、兩岸雨污治理、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提高等方面做出了探索,力爭建設成為以休閑、健身、綠色、生態為主導功能,兼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樂活水岸。
近年來,黑臭水體的治理工作一直是青島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重點之一。住建部、生態環境部2016年公布的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清單中涉及青島市的有14處。清單公布后,青島市直面問題、迅速行動,將黑臭水體整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任務來抓,市、區、街三級層層發動,多部門聯動,廣泛發動河流沿線企業、商戶、群眾共同參與,因河制宜,“一河一策”實施雨污分流、清淤疏浚、生態補水等工程。
“截至目前,全市首批排查發現的14處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已全部完成治理,通過了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聯合督查組的專項督查,并對新發現的黑臭水體及時安排整治。2019年,青島市成功入選創建首批“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示范城市”。青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董如增表示。
創新實施地表水環境生態補償
當前,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已在青島全面打響,主要包括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水源地水質保障等。
為加快推動地表水環境改善,青島市2018年10月開始創新實施地表水環境生態補償,以此作為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抓手。
在生態補償實施前期,青島市提前謀劃、主動出擊,充分依據國家、省現有政策文件,借鑒其他地市先進經驗,結合推行墨水河、大沽河流域生態補償工作和全市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
圍繞全市重點地表河流、水庫,采用區與區之間橫向補償、市與區之間縱向補償相結合的模式,按照達標是義務、超標要受罰、改善獲補償的原則,實施地表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制度,通過經濟激勵約束手段,提高了轄區治污積極性。
據了解,這項工作開展以來,青島市已經對2018至2019年度實施生態補償水體斷面清單明確的28個斷面進行按月計算和通報,有力調動和促進了各責任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了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8年青島市地表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在全市35條重點河流、33個重點水庫設置了94個斷面,從水質監測結果來看,斷流數量明顯減少,劣Ⅴ類水體數量持續下降。”董如增說。
此外,青島市充分發揮執法監督和自動在線監控作用,在推行網格化執法監管的基礎上,創新實施突擊檢查、夜查、聯合執法、交叉執法等,嚴查各類涉水違法排污行為,不斷擴大水環境監管覆蓋面。2018年,共查處涉水違法排污行為136起,處罰金額3641.27萬元,對嚴重違法、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查處。
創新水質監測方式,對所有市控以上地表水監控斷面,全部采用市級以上或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監測。對部分跨區界地表水監控斷面,實行第三方加密監測或不同轄區之間交叉加密監測,由市級審定后及時通報,為水環境問題原因分析、治理措施制定等提供了可靠數據支撐。
展開“三大攻勢”, 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
在談到2019年青島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時,董如增表示,“我們既要鞏固前期已經取得的成果,又要針對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攻堅,確保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國家、省對青島下達的“十三五”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
青島市的治水行動將圍繞三大方面進行攻堅,一是圍繞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障,打好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及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攻堅戰;二是圍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深化,打好強基礎、控源頭的截污治污和水體修復攻堅戰;三是圍繞近岸海域尤其是膠州灣水環境持續改善,打好海陸聯動的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
董如增說:“作為攻堅內容之一的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保障工作,青島市今年將從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問題整治和制度建設三方面共同發力。”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一步明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及具體邊界,在已經劃定地市級、縣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勘界定標的基礎上,今年將完成農村“千噸萬人”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勘界,并完善各水源地界標界樁及警示標識、宣傳標牌的設立等;完成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物理隔離設施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建設視頻監控系統。
在環境問題整治方面,在已經完成地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144個突出環境問題清理整治的基礎上,今年將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99個突出環境問題清理整治,并查清“千噸萬人”農村水源地突出環境問題,建立清單,實施銷號管理,爭取到2020年全部完成整治銷號。
在制度建設方面,啟動《青島市生活飲用水源環境保護條例》修訂研究,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和做法,全面分析查找水源地環境管理存在的不足,研究主攻方向,圍繞職責義務的界定、保護舉措的細化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組織建立政府層面和具體水源地管理層面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進一步規范預警、應急防范、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全面提升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王諾 吳健賓 寧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