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萬產能空置 更多合資車企將為新造車企業代工?
6月16日,中國汽車行業的代工陣營中出現了第一家合資車企——東風悅達起亞宣布為新造車企業華人運通代工。雙方表示已達成在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供應鏈等領域展開合作的協議。其中,東風悅達起亞的第一工廠將用于生產華人運通的產品,首款車型計劃在2021年量產銷售。
這起合作開了合資車企代工的先河,不過,東風悅達起亞是第一家,但不會是唯一的一家。公開數據顯示,數家合資車企2018年的產能利用率低于40%,并且在今年繼續下滑。這意味著,更多的合資車企將為消化產能找出路,而代工被認為是效率最高和可能性最大的一條途徑。
東風悅達起亞開先河
2017年9月,華人運通與悅達集團通過股權合作,開展了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等領域的多方面合作。2018年底,悅達集團對華人運通(江蘇)技術有限公司進行了增資。啟信通數據顯示,華人運通(江蘇)技術有限公司的目前的股權結構是華人運通控股占80%股權,江蘇悅達集團占股20%。
華人運通方面表示,在悅達集團的統籌和支持下,華人運通已與東風悅達起亞已經成立了聯合工作團隊,確定了產業化落地方案和生產合作模式。東風悅達起亞是悅達集團旗下參股的韓系合資整車企業,由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東風汽車集團、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悅達集團上市公司)各出資50%、25%、25%成立
雖然說悅達的投資決定了這起代工水到渠成。但東風悅達起亞自身的產能過剩也成為這起合作的重要前提。東風悅達起亞在鹽城共有三座工廠,其中第一第二工廠產能分別為14萬輛和30萬輛,2014年三工廠投產后,總產能達到74萬輛,后經過對三工廠的改造擴產,總產能據稱已升至89萬輛。2017年,東風悅達起亞第四工廠獲批,建成后總產能將突破100萬輛。不過,由于前三個工廠已經空置嚴重,因此直至今日,并沒有關于第四工廠建設進度的任何消息。
2018年,東風悅達起亞只生產了36.2萬輛汽車,賣出了37.1萬輛車,產能利用率只有40.6%。今年1-5月,東風悅達起亞累計銷量為12.8萬輛,同比下滑11.4%,產能利用率繼續下滑至34.8%。其中5月僅賣出了2.2萬輛,同比下滑24.4%,下半年能否止跌充滿不確定。
據《朝鮮日報》最新消息,起亞上月底著手出售第一工廠,最終確定將長期出租給合資公司股東悅達集團。該廠投產的唯一一款車型——獅跑將改由第二工廠生產,1000名工人中的相當一部分轉崗。第一工廠月底將正式停產,2021年上半年起為華人運通生產新能源車。
超過七成產能閑置
東風悅達起亞并不是產能利用率最低的合資車企。與東風悅達起亞同宗的韓系合資車企北京現代,雖然2018年的銷量有所起色,回升至乘用車企第九名,但全年81萬輛的銷量略顯尷尬,產能利用率只有48.1%,超過一半產能被空置。經濟觀察報獲悉,與東風悅達起亞一樣,北京現代位于順義的一工廠也以廠房老舊、環保不達標的名義進入關停階段。
據中國汽車報的統計顯示,截止2018年年底,比東風悅達起亞產能利用率低的合資企業還有東風雷諾、神龍汽車、長安福特,產能利用率分別為31.9%、25.5%和24.2%。
這三家合資車企中,雷諾武漢工廠總產能為15萬輛,2018年只生產了4.8萬輛。神龍汽車旗下四座工廠總產能為99萬輛,但2018年產量只有25.2萬輛,據悉,神龍汽車2019年的銷量目標約為26萬臺,保留一個工廠足矣。坐擁五座工廠的長安福特年產能已達到160萬輛,其2018年的產量為38.7萬輛。加上東風悅達起亞,僅這四家合資車企,2018年空置的產能就已達到258萬輛。
今年一季度,上述合資車企繼續攜手下跌。其中,東風雷諾產能利用率僅為15.2%,只生產了5700輛,賣出了5800輛。神龍的法系車依然沒有到達谷底支撐點, 3.5萬輛的成績,只夠讓14.2%的產能運轉起來。
而銷量崩盤的長安福特,則創下了產能利用率的新低,一季度產銷分別為3.1萬和3.7萬輛,僅有7.9%的產能投入使用。長安汽車日前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長安福特5月的銷量不足萬輛,僅有7418輛,降幅高達75.57%;今年1-5月累計銷量為5.9萬輛,同比下降70.29%。
而這幾家近9成產能空置的合資車企,雖然都給出了未來幾年大力投放新產品的計劃,但在目前傳統車市低迷的環境下,產能利用率的提升遙遙無期。在高成本的企業運營壓力下,如何將閑置的生產線運轉起來,將是這些合資車企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而為新造車企業代工不失為最快的辦法。
日前有消息稱,神龍汽車將關停武漢的第三工廠,并將把成都的第四工廠租借給東風日產。今年以來,車市兩極分化嚴重,日系車逆勢飛漲,在華產能不足問題嚴重。這給其他合資車企處理產能提供了機會。但目前來看,由于神龍和東風日產同屬東風系合資車企,因此具有操作可行性,其他合資車企間能否接受這種合作還很難說。
此外,為了取得資質,尋求傳統車企代工也是新造車企業的主要選擇。只是在代工方的選擇上,自主品牌成為其首要合作對象。目前已形成的合作包括蔚來汽車由江淮汽車代工、小鵬汽車由海馬汽車代工、新特汽車由一汽轎車代工、電咖汽車由東南汽車代工等。
相比之下,合資車企的生產制造能力和質量管控顯然更受推崇。不過,由于目前實力較強的新造車企業已經基本綁定完生產合作伙伴,合資車企在選擇上會更加謹慎。
此外,日前有消息稱,我國汽車企業代工管理辦法可能在近期出臺。該辦法對代工和被代工的車企都提出了高要求,尤其針對被代工方,在研發投入、產能、銷量方面都做了門檻設置,這被認為將終結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之間的自由代工的合作模式。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