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多邊主義 為不確定的世界創造確定性
作者:任琳(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全球治理室主任、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G20大阪峰會正在召開,相比以往氛圍卻大有不同。一邊是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不斷滋生,治理赤字形勢嚴峻,危及世界各國及其人民的安全、發展與穩定;一邊卻是大國關系被某些發達國家當成國內政治籌碼,保護主義盛行,阻滯全球治理有效運行,加劇公共產品赤字,掣肘世界經濟增長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此時此刻,G20能否成為各國沖破當下僵局、應對世界深刻變化、聚焦大國共識、共謀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呢?這取決于齊聚G20大阪峰會的全球主要經濟體能否正確認知當今世界的深刻變化,能否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創造確定性,也取決于G20機制的自身定位和轉型。
首先,正確認知問題所在是解決問題的開端,因此G20應該成為各國共同“把脈”世界深刻變化本質、及時有效開出治理“藥方”、共商包容性發展的重要平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遠非危機一詞可以形容。在某種意義上,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只是如今系統性變化的一個縮影,即全球化的負面溢出效應。不可否認,世界各國長期享受來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實現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當人們習慣了來自全球化的好處之際卻忽視了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例如恐怖主義勢力在全球流竄,再如收入差距拉大帶來了經濟社會問題。而就后者而言,外部的貿易赤字并不是當下問題的根源所在,發達國家內部的治理未能及時有效地應對全球化在國內經濟社會層面帶來的影響才是問題的本源。因此,某些發達國家在貿易等相關領域內連連發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今世界及其國內經濟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其次,當今世界的不確定性日益上升,只有開放合作、理性對話、凝聚共識,才能有效應對,而保護主義只會再度加劇當下困境,擠壓對話空間,慢慢關閉合作大門。各國只有保持宏觀政策協調,才能消除不確定性風險,確保全球經濟與金融的穩定;只有共謀發展,探索全球經濟增長新驅動,才能應對增長乏力的現實問題;只有著眼新問題、新挑戰,才能起到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重大作用。作為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中國為此做出了努力。中國經濟總體維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不斷采取諸多措施深化改革開放,謀求高質量經濟增長,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出現在G20平臺,主張以理性和平等的姿態處理貿易爭端,建設性地推動世界貿易組織改革,堅持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霸凌主義,力爭為不確定的世界增添確定性,為減少當今世界的治理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作出貢獻。
最后,世界需要諸如G20這樣的有益的對話平臺,但G20要維持其全球經濟治理核心平臺的地位則必須實現自身及時和恰當的轉型,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其主要成員的意愿和參與度。時至今日的危機已然不同于G20峰會誕生之初。當年的G20峰會是應危機而生的,旨在集各成員國之力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目前G20面臨的是一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世界,例如幾十年前根本沒有電子商務這種新事物,因此國際經濟治理規則中并沒有此類概念和規定,如果不及時制定規則,摩擦將很容易在這個領域發生。面對這樣一個世界,G20必須能夠提出解決爭端的新方案,定義新生或模糊的新事物和新規則,勾畫未來全球治理的新藍圖。在本屆峰會,我們已然看到了一些重大、中長期和前瞻性的議題,例如數字時代的工作和教育前景等。如若大國之間可以堅持理性對話,在G20平臺共同探索這些核心議題,為這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世界定制立規,G20將延續其全球經濟治理核心平臺的地位,而大國關系也會借此平臺回歸良性競爭的軌道。作為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中國一直是多邊主義的積極倡導者和支持者,非常重視G20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作用,倡導更為完善和與時俱進的全球治理體系、具有多邊主義精神和基于規則的良性的國際秩序,對G20機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8日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