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中心再造流程 讓全媒體記者出現在百姓中
上海首批10個區級融媒體中心昨天成立,10個區級融媒體客戶端上線運營。區級融媒體中心探索了哪些改革路徑?在成立儀式上,來自嘉定、長寧、楊浦等區的各方代表交流了經驗做法,他們表示,通過區級融媒體改革,讓全媒體記者出現在老百姓中間,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謀求融合發展成為共識
加強融媒體中心建設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重要陣地和重要依托,謀求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傳統區級媒體轉型發展的共識。
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說,作為地方黨委,將堅持黨管媒體,樹立“一盤棋”思想,強化“一體化”發展方向,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推動媒體融合健康發展,打造“媒體+政務+服務”品牌,不斷提高區級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
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表示,奉賢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堅持規劃為先,遵循“有邊界”和“無邊界”相互融合的理念,以捅破天花板、敢闖無人區的勇氣,著力在推動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融合、市區兩級人力資源的融合、產業和事業的融合上下功夫,做好“融媒體+”文章。
融媒體中心再造流程
為了將區級融媒體中心打造成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平臺,10個先行探索的區將改革落細落實,為融媒體中心高效運轉謀劃路徑。
嘉定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顧惠文介紹,區里制定實施“1+10”工作方案,10個子方案包括機構設置、崗位選聘、薪酬體系和激勵機制、人才招聘、“中央廚房”信息化建設等,涵蓋了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各個重要環節。嘉定區在融媒體中心的基礎上,還在全區12個街鎮建立區融媒體中心服務站,將服務觸角直接延伸到基層。
長寧融媒體中心負責人顧青介紹,長寧力求科學化設置采編機構。區里將原來的報紙、電視和新媒體記者、編輯,統一轉型為“全媒體記者”和“全媒體編輯”,實行“采編分離、一崗多能、聯動互助”的業務運行模式。在機構設置方面,整合成立全媒體編輯部、全媒體運營部、全媒體輿情部,另外還設置了4個相當于“小融媒體中心”的全媒體采訪組,每組分別配備了4—5名具有文字、影像和新媒體技能的記者,并為每組配備一名組長,負責本組人員的管理、各平臺的協調和稿件初審等職責。
創新探索人才激勵機制
全媒體環境下,如何激發全體采編人員的干勁和熱情,成為區級融媒體改革的關鍵環節。
長寧區轉變考核思路,將“考核個人”改為“考核團隊”,讓每個記者與別的組相同工種的記者對比。從融合以來的實踐情況來看,長寧向“團隊化”傾斜的考核方法,得到了一線記者的認可,現在,“組內同心協力、組與組之間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局面形成。嘉定區在人才激勵上設立首席制,激發采編人員提升專業技能的熱情。
奉賢區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探索人才激勵和市區兩級人才流動機制。計劃每年選派10名左右優秀記者、編輯、主持人、技術人員等分赴中央電視臺、解放日報、上海電視臺等中央和市級主流媒體跟班學習;每年選派3名以上骨干記者、編輯、主持人、技術人員等前往復旦大學等高校培訓。同時,依托市委宣傳部智庫優勢舉辦新聞宣傳專題培訓班,逐步將奉賢區融媒體中心打造成為全區宣傳干部的培訓基地。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濤說,從今年6月6日起,楊浦實現了電視、報紙、新媒體采編人員的部分集中辦公。“經過20多天的親密接觸,我們從線索共享到并肩采訪,從新聞策劃到新聞采編,互動更加緊密,融合得越來越好。”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