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有五大套路 北京一中院為防詐騙支招
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普法志愿團走進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西里社區開展“京法巡回講堂”,為中老年群體帶來防騙警示講座。
近年來,非法集資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它到底有哪些套路?北京一中院刑二庭法官助理趙羚男說,梳理該院近年來的案例發現非法集資往往有以下常見套路。
一是虛構國計民生項目,營造前沿科技噱頭。在非法集資類犯罪中,往往以投資某一項目為由吸引資金。而集資項目五花八門,從投資醫療保健產品到購買養老房產、植樹造林,大多謊稱是利國利民、惠及萬代的偉業。此外,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集資項目內容逐步“脫實向虛”,譬如投資“百川理財幣”“克拉幣”“摩提弗”等虛擬財產項目大行其道。
二是聘請名人站臺助威,虛構政府官方背景。為了提升自身的權威性,一些項目還通過高薪邀請社會知名人士代言、在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廣告等宣傳方式,把自己營造成有政府支持、官方授權的形象,騙取群眾的信任。
三是許以誘人高額利息,不計后果地瘋狂集資。“高額利息是非法集資類犯罪的成功要訣。”趙羚男說,雖然犯罪分子自身并無高額利潤來源,但這并不重要,他們只需使用后續吸收的資金歸還先前的借款利息,維持資金滾動即可持續吸金。
四是拉攏周邊親朋熟人,巧言令色請君入甕。在非法集資案件中,在大街上散發傳單只是一種輔助方式,某一項目能夠迅速擴大集資規模,主要還是依靠集資人相互推介。
五是合法吸儲贏得信賴,引誘陷入集資深淵。趙羚男指出,犯罪分子無孔不入,對走進銀行的人也能打主意。他們在接觸儲戶的過程中,以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推薦集資項目,引誘儲戶將錢款轉投非法項目中,最終導致儲戶血本無歸。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被騙的投資人都不知道自己購買的不是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針對以上非法集資套路,北京一中院刑二庭法官王巖傳授了易識易記的防騙口訣:高端項目不輕信、官方背景不迷戀;高息誘餌不動心、熟人熱心不盲從;合法吸儲不大意、違規吸儲不參與。
王巖指出,目前電信詐騙、健康詐騙、養老詐騙、傳銷詐騙等層出不窮,中老年人防詐騙,應理性挑選投資理財產品,謹慎使用網絡支付,及時識別情感陷阱,自覺提高法治意識。“務必選擇有正規資質的理財項目,不要輕信低風險、高收益的騙局,在合理的投資收益范圍內挑選理財產品。”王巖提醒說,中老年人要多與子女溝通,謹防陷入不法分子的情感陷阱。對于身邊突然出現的熱情陌生人,及時注意甄別。如果不熟悉智能手機,不建議綁定銀行卡進行網絡支付。要多參加科普講座,有意識地規避生活中的詐騙陷阱。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