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經驗”出游,不一定真省錢
暑期出游高峰到來,出境游延續著近幾年的火爆。從市場情況來看,隨著游客出游經驗的豐富和各種網絡攻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游客希望借助“經驗”來省錢,不過在市場需求爆發和消費升級的整體環境下,很多“經驗”已經不再適用。
提前訂不一定最實惠
“我提前好幾個月就預訂了暑假的郵輪,而且是在特價平臺上訂的。”為了能夠訂到最實惠的價格,家住南開區的高女士一家提前很久就在網上關注郵輪游產品,對比了大量網站和各種代訂平臺后,最終預訂了一款8月份出發的郵輪游產品,單人價格為2800元左右,當時來看的確是全網最低。不過令高女士意外的是,剛剛進入7月份,7月中旬出發的同款產品價格就降到了2000元,而距離出發只有一個多星期的產品更是降到了1800元左右,令她后悔不已。對此,旅行平臺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類產品大都屬于甩單和特價促銷。與以往不同的是,由于郵輪不要求簽證等復雜手續,資料齊全可以說走就走,因此以前甩單大都會在出發前2至3天才會出現,而今年一些平臺上提前一周甚至兩周就放出了特價票,提前鎖定顧客,讓很多憑“經驗”早訂的消費者吃了啞巴虧。
廉航、轉機不一定省錢
“現在旺季占的時間太長了,特價機票都不好找了,就連轉機的價格都不那么便宜了!”有著大量出境游經驗的趙先生從6月份開始就看起了今年寒假的特價機票,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經驗”,借助選擇廉價航空和去便宜的機場轉機,提前找到一些便宜的票。最終,他選擇了要中轉兩個國家,全程機票的價格在4500元左右,看似還算“實惠”。沒想到就在他下完訂單后不久,國內某知名航空公司的特價票也開始銷售,票價不足3000元,而且只需一次簡短的中轉。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出境游需求的爆發,旺季機票不愁賣,使得各大廉航公司為了吸引眼球而放出的0元、1元、99元等特價票數量越來越少,搶到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廉航的機票在旺季期間其實早已經不再“廉價”,反倒是一些新開航線、新開直飛城市的大型航空公司促銷力度更大,更有誠意。建議消費者不要只根據“經驗”去選擇,應更充分地去查詢和對比之后再做決定。本報記者 劉宇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