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銀行 應非營利立規范保安全
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報道(記者 孫燕明) 母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食物,提倡母乳喂養新生兒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然而,當一個新媽媽沒有足夠的母乳喂養孩子的時候,她應該怎么辦?
“很多國家建立母乳庫的經驗值得借鑒。”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李金表示,多年來,在英國、美國、法國、塞爾維亞、秘魯、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日本、越南等國家,由政府或醫院牽頭建立了“母乳銀行”,鼓勵哺乳期的母親自愿捐獻母乳,經過嚴格的檢驗、存儲后,按需無償或有償提供給早產兒、新生兒,以及其他需要母乳喂養的特殊人群。
母乳是公認的嬰兒生物學上最佳食品
李金表示,母乳對嬰幼兒短期與長期健康成長都有明顯的優勢。同時,隨著國內外母乳庫的建立與發展,以及母乳在臨床上的使用效果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有關母乳成分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母乳中包含蛋白質、生物活性物質、益生菌、細胞群及干細胞等成分。其中,蛋白質至少有400種,包括乳清蛋白、酪蛋白、乳鐵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溶菌酶、瘦素、表皮生長因子等。不同蛋白質具有不同的功能,具有強大的抗炎、抗菌作用,促進有益菌生長、細胞增生等多種功能。母乳中還有大量葡萄球菌、鏈球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可有效促進嬰兒腸道對有益菌的定植,對嬰兒腸道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母乳是一種含有大量不同成分的混合液體,是公認的嬰兒生物學上最佳食品。母乳中的成分呈現動態化的變化,不同母親、不同時期、不同狀態均可出現變化。
母乳喂養的好處包括健康、營養、免疫、生長發育、心理、社會以及環境等多方面。母乳喂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母乳新鮮、無菌、適溫、適量,母乳具有促進嬰兒神經發育的作用;母乳中所含的抗體能保護嬰兒免受腹瀉、中耳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和新生兒敗血癥的侵襲;母乳喂養的嬰兒能產生較多的干擾素,它能在嬰兒受感染時動員免疫系統的蛋白質,以抵抗感染對機體的傷害;母乳喂養的嬰兒較配方奶喂養的嬰兒,在接種諸如抗破傷風、白喉、小兒麻痹、卡介苗等疫苗后,能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
應鼓勵各級醫院建立母乳庫
由于身體或其他原因,有些母親沒有或較少母乳,有些特殊人群也需要母乳供給營養。因此對母乳較為豐富,自己的新生兒、嬰幼兒吃不完的母乳,提供給其他需要的人,就是一種社會互助的行為。
李金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母乳捐獻屬于一項無償捐獻與使用母乳的公益性活動,屬于“一點一滴,大愛無疆”的社會共濟行為,是新時期人道主義精神的具體呈現。我國亟待建立非營利性“母乳銀行”,并通過規范化管理確保母乳質量,及時為急需母乳的嬰幼兒提供營養源,尤其是患病嬰幼兒,有效滿足新生兒對母乳喂養的客觀需求,從根本上最大化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
據李金介紹,不同產婦每天產奶量存在很大差異,少則10多毫升,大多數為幾百毫升,有些產婦超過1000毫升。大多數產婦喂養新生兒后仍剩余一部分母乳,很多二胎產婦母乳剩余量明顯增多。依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我國新生兒數量為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據此推算,全國每年浪費的母乳總量驚人。
產婦捐贈的母乳可用于早產兒、危重新生兒,吸收不良、喂養不耐受、免疫缺陷、先天性異常、母乳缺失、母乳不足嬰幼兒,母親死亡、因母親疾病需暫停母乳喂養、母親母乳可能有健康危害的嬰幼兒。母乳也可用于特殊醫學指征人群。例如,母親處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活動期,或正在接受癌癥放化療,無法正常母乳喂養的嬰幼兒;患重癥感染性疾病、特殊遺傳代謝性疾病的嬰幼兒等。此外,母乳還可用于大手術后需要加強營養、腸外營養、腸道刺激人群。
李金建議,我國政府應采取切實可行措施,鼓勵母乳充足的母親自愿捐獻剩余的母乳,鼓勵各級醫院依托自身人力資源科學組建相關團隊,在多樣化實踐中科學構建母乳庫并進行規范化管理。
記者從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獲悉,從2017年開始,大興區人民醫院遵循公益性原則建立母乳庫,由營養科負責到婦產科采集、儲存、分配新鮮母乳,無償捐獻給急需的嬰幼兒及癌癥等特殊人群,并將不能及時用于臨床的母乳儲存到零下20℃以下的冰箱內,待臨床有需求時再無償滿足臨床需要。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母乳庫建立后,2017年接受捐獻母乳2620毫升,2018年接受捐獻母乳3360毫升,今年上半年接受捐獻母乳已經超過5000毫升,共計無償捐贈30人次,均用于相關科室的臨床需要,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在無償捐贈母乳過程中,醫院對母乳進行嚴格的化驗檢查,對母乳的儲存和運輸也進行嚴格規范。
網售母乳無法確保安全
記者在采訪調查時了解到,目前,有些人在網絡上買賣母乳,250毫升一袋的新鮮母乳可賣120至200元,冷凍母乳可賣50至100元。
“網售母乳無法確保安全。”李金表示,目前,網絡上銷售母乳來源不明,產婦身體是否健康不得而知。即使產婦在產檢過程中擁有健康證明,也不能代表沒有其他疾病,無法知道對方平時的飲食及用藥情況。同時,新鮮母乳未經滅菌和冷凍處理,極易滋生細菌和感染病毒,在運輸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污染,若保存不善很容易變質。
北京市德潤律師事務所律師彭月蘭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0年,原衛生部法監司發布《關于人體母乳不能作為商品經營的批復》中提到:“人體母乳不是一般的食品資源,不能作為商品進行生產經營。”也就是說任何生產商、銷售商均不能將人體母乳成批量生產銷售。網售母乳不僅質量安全無法保證,若是發生消費糾紛,因母乳生產者很難確定,且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成熟,消費者維權也存在很大難度。
李金介紹,2013年5月20日,我國內地首家母乳庫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成立。迄今,我國雖然有一些機構建立了母乳庫,但由于法律、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的限制,仍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母乳銀行”。有關部門應在禁止母乳交易的同時,鼓勵和支持非營利性“母乳銀行”的建立與發展,社會相關公益組織也可介入。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建立全國性母乳庫網站,確保孕產婦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隨時了解母乳喂養方面的信息,正確看待母乳喂養,深刻認識母乳捐獻的意義,引導產婦主動參與其中,積極推動母乳庫建設。
李金認為,我國應在立足基本國情,借鑒國際上在母乳庫構建以及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制定中國母乳庫管理規定,以更好保護需要母乳人群的健康。
鏈接:
多國建立“母乳銀行”
1975年,英國某總醫院從187名母乳捐獻者中收集了2093份乳汁,供給了65名新生兒,沒有出現發病或者死亡的情況。
多年來,法國為了給早產兒、對非母乳過敏的新生兒和患有各種消化系統與排泄系統疾病的嬰兒提供母乳,建立了完善的“母乳銀行”體系,共有36家“母乳銀行”分布在不同地區。在母乳征集時,工作人員要對捐獻者進行身體檢查和健康指標分析。對健康產婦完成母乳采集后,要對母乳進行全面化驗后才能給需要的嬰兒食用,化驗特別注意篩查艾滋病毒、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各種細菌和微生物,注意是否含有葡萄球菌,還要化驗油脂含量等指標。
2008年,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成立了“母乳銀行”,這也是亞洲首家“母乳銀行”,專門為新生兒服務,以幫助那些因疾病和生理缺陷而不能以通常方式汲取母乳的新生兒和那些因種種原因在生產后不能及時進行母乳喂養的母親。
2010年,塞爾維亞首家“母乳銀行”在貝爾格萊德的新生兒醫院誕生,這也是巴爾干地區首家類似機構。“母乳銀行”除了搜集醫院里產婦的母乳外,還要求接生醫生和護士上門拜訪新生兒和母親,擴大母乳捐贈者的隊伍。這家“母乳銀行”還出動“流動獻乳車”,在貝爾格萊德全城搜集合格捐贈者提供的母乳。
目前,加拿大有4家“母乳銀行”,分別位于卡爾加里、蒙特利爾、多倫多和溫哥華。“母乳銀行”是獲取安全捐贈母乳的唯一途徑,嚴格遵守操作程序,包括捐贈者篩選、醫療監督、細菌和病毒檢測、巴氏殺菌、儲存和分發。
在澳大利亞,“母乳銀行”作為私立醫療機構進行商業運營,有償向各級醫院提供母乳。 (雁鳴)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