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構建生命共同體走出一條生態多贏之路
如今,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山水林田湖項目核心區哈里哈鄉三義號村,整治一新的河道、河渠兩側花海景觀在綠樹、群山環繞下,一步一景,“山之魂、水之靈、林之舞、田之歌、湖之韻”在這片大地上繪就了一幅美麗鄉村嶄新畫卷。
圍場立足山水林田湖草這一生命共同體,推動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統籌兼顧,生態、生產、生活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在修復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生態多贏之路。
按照《承德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實施規劃》“一屏、兩帶、多點”總體布局,圍場立足生態建設需要和產業發展實際,圍繞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耕地水土流失、地面徑流和水域減少萎縮等突出問題,以壩上防風固沙帶和灤河流域水源涵養帶建設為重點,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在全縣形成了以塞罕壩機械林場為龍頭,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支撐(紅松洼、灤河上游),三條主要河流流域為紐帶(伊遜河、小灤河、陰河),多點布局,鏈條完整,覆蓋全域的生態治理新格局。
目前,全縣水資源總量達到4.8億立方米,草原384萬畝,高標準農田16萬畝,有林面積79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成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生態“寶庫”。
發源于塞罕壩南麓的伊遜河,是灤河的一條重要支流,伊遜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治理項目鑲嵌其中,成為圍場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成功范例。
項目以伊遜河流域為主線,地跨12個鄉鎮,規劃面積2427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27%,總投資2.79億元。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投資1.7億元,完成山體、河道治理14.6萬畝,改造農田5萬畝,保護和恢復濕地2650畝,創新推廣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圍場經驗”。
項目堅持“三同治”推進,實施“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推動了荒山變綠洲,通過山體整治,實現復綠7.29萬畝,植被覆蓋率提高9.6個百分點,監測區域內水體水質由劣V類提高到IV—V類。
項目堅持“生態+”理念,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生態+農業”提高產出效益,推行目前國際最先進的膜下滴灌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大幅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全面推進功能農業建設,每畝增收1100元;“生態+扶貧”拓寬收入渠道,鼓勵支持貧困群眾入園務工、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和參與農副產品、土特產品、手工藝品經營,帶動1000余戶貧困戶獲得穩定增收,戶均增收5000元,成為掙薪金、收租金、得股金、分現金的“四金”農民;“生態+旅游”實現綜合提升,釣魚臺濕地公園、皇家獵苑小鎮、滿族文化村寨等文旅項目串珠引線,打造了環境優美的濕地、人文景觀帶,吸引游客由過境游向“吃住游玩”的休閑度假游轉變,帶動和促進項目區農戶發展觀光采摘、民俗體驗、餐飲住宿等鄉村旅游產業,農家游戶達到500余戶,整個區域年接待游客2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00萬元,成為御路文化生態旅游帶上一顆耀眼的新星。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