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印度電影經驗拓展海外市場
合拍片《功夫熊貓3》《長城》《巨齒鯊》曾引發關注。
合拍電影對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傳播起著關鍵作用。2008年—2018年的國產電影海外票房榜TOP10全部由合拍電影構成。但是合拍電影項目有著偶然與被動特點,對中國電影的海外發展來說并不可控。
綜合來看,與在國內市場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的是,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推進相對緩慢,國際認可度有待提升,且比較依賴合拍電影,因此,拓展海外市場還面臨著一定問題。隨著經濟實力增強,中國軟實力得到不斷提升,海外對中國文化的接納度也正在增強。這其中,電影的國際化能帶動文化的輸出,在中國打開國門引入好萊塢電影、印度電影等國際影片的同時,中國的電影也需要走出去,以實現文化交流傳播功能。現今,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參考印度電影在中國的成功經驗或是一條可行之路。
著眼于情感共通性作品。從印度電影在中國的成功經驗來看,中國觀眾對于現實題材作品有較高的接受度,這些普世的感情、價值觀,能激發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中國電影要走出國門,不能僅著眼于中國國內的特殊問題,而應與普適性需求相匹配,將題材轉向內部有共通性的問題,以抓住國外觀眾的情感共鳴點。
建立中國電影文化特性。印度電影的文化包裝較為成功,而中國電影至今尚未形成自身標志性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國電影也如印度電影般不斷經歷著題材變更。中國電影起步于20世紀上半葉的娛樂消閑類電影,到了90年代之后,題材開始豐富起來,新世紀則是概念迭出,大片、賀歲、青春劇、網絡類型文學翻版劇與IP等輪番上演。但在多元化市場環境中,若無文化特性的支撐,電影無法變強。因此,需建立起電影與文化的對話,只有形成具有典型代表的中國電影的文化標志與個性,才能在國際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
誠意塑造中國電影品質。印度電影的品質得到中國觀眾廣泛認可,與其參與者的艱辛付出不無關系。但我們的市場,部分流量明星的拙劣演技讓影片“塑料感”爆棚,同時,他們拿走高額片酬,讓電影其他制作環節的質量無法保證,因此,也難獲得市場認可。中國電影要得到國際市場的接納,最基本的是需要國內觀眾認可,整個電影行業都要拿出足夠的誠意,推動影片質量的發展。可喜的是,這些年,內容逐步成為國內電影票房的最重要保障,而票房推動效用的其他因素正在快速削弱。
(作者系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分析師)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