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發展特色產業 聯手拔掉“窮根”
盛夏,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區樟木鎮莘鳴村寬敞的村道上,道路兩邊巨大的香蕉葉在微風中搖曳,空氣中彌漫出陣陣果香味,好一幅鄉村美麗畫卷。
“我們莘鳴村與附近的羅沖村、塘基村、古陂村‘組團’發展,通過土地流轉,我成立了香蕉果蔬合作社,帶動4個村的37名社員共同發展,去年種植了400多畝香蕉、果蔗,收入有200多萬元哩。”莘鳴村村民龐承權高興地說。
然而,這里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空殼村”。
如何讓貧困群眾吃上“產業飯”?福綿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福綿區把規模產業基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一號工程”,讓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農業生產實現脫貧的貧困群眾“聯”起來,逐步實現小康。他們按照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規劃“組團”建設產業基地,鼓勵2.15萬貧困戶“戶戶進基地”“戶戶有產業”。
“在26個貧困村中,我們除布局優質糧油、綠色蔬菜、畜禽養殖等短平快產業,又布局了優質沃柑、黃沙鱉、中藥材等長期持續增收產業,貧困戶根據自身意愿,或選擇自主發展,或入股專業合作社。”福綿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空殼村”到現在有集體經濟收入、有硬化路的“幸福村”,莘鳴村的“華麗轉身”是福綿區“組團”發展特色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的縮影。
經過3年的“組團”發展特色產業,福綿區貧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21473人減少到2019年初的9001人;貧困發生率由6.2%下降到2.09%;20個貧困村實現脫貧退出,貧困村由26個減少到6個。
福綿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福綿區瞄準年底6個貧困村、6177人脫貧的目標,集中資源合力攻堅,確保完成全年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退出兩大任務。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