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進口食品 防范風險馬虎不得
□ 本報記者 劉志月 本報實習生 申賀 本報通訊員 石然
越來越多進口食品走進國人生活。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8年十年間,我國進口食品規模以17.7%的復合增長率快速增長,每年從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食品,品牌大約1.5萬個,品種近7萬個。
進口食品全是好東西么?進口食品安全有無保障?網上購買進口食品應當注意哪些問題?購買進口食品遇到問題如何依法維權?在上個月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中,武漢海關走進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步行街,現場宣講進口食品安全知識。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進口食品安全、消費權益保障等問題,《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了武漢海關進出口食品安全處處長郭明星。
買得放心:查驗“身份證”
“進口商品超市,賣的都是國外品牌,雖然比國產價位稍高,但我個人比較喜歡,也覺得更放心些。”武漢市民范女士經常在小區附近的進口超市購買食品。但范女士表示她并不清楚如何辨別“正規進口食品”。
郭明星告訴記者,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進口食品需有中文標簽,中文標簽包含品名、保質期、生產日期、原產國、進口商信息等內容;而且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中文標簽必須在入境前就直接印制在最小銷售包裝上,不得在國內加貼。經正規渠道進口,由我國海關部門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食品均有中文標簽。
“我們平時購買進口食品,應該注意哪些呢?”市民劉璇一邊逛武漢海關在現場展示的進口食品,一邊發問。
郭明星介紹,市民在選購進口食品時,一定要查看其合法“身份證”——入境檢疫檢驗證明。“如果商家沒有公示,消費者可以向商家索要,并且進口食品必須有中文標簽。”郭明星提醒。
進口食品是不是一定合格呢?并不一定。
今年5月,武漢海關查獲14.6噸不合格進口蜂蜜,還查獲一批端午節用的不合格進口綠豆和糯米。據統計,武漢海關今年已查獲6批不合格進口食品,約60多噸。
郭明星透露,對進口食品,我國實行進口前、進口中、進口后的“三段管理模式”。進口前,我國會對輸華食品國家或地區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審查,對輸華食品生產企業實施注冊管理,對進口商、出口商實施備案管理,對動植物源性食品實施檢疫審批管理等。進口時,我國嚴格口岸檢驗檢疫管理,同時做好風險監測和預警。進口后,我國會做好進口食品溯源管理,包括輸華食品進口和銷售記錄制度、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進口商或代理商約談制度等。
“這種宏觀層面的管理模式,確保了大部分進口食品的食品安全。”郭明星提醒,消費者要想買到放心的進口食品,應當選擇聲譽較好、經營較規范的大型商場、超市,不要去一些難以驗明正身的地攤和小店購買。
網購貼士:做到“三必看”
今年3月,韓女士當上媽媽。作為新手媽媽,她在奶粉的選擇上尤為謹慎。“朋友們都是選擇進口配方奶粉,說是更安全、更有營養,我也跟著在網上拼團購買奶粉,價格也比在超市直接購買便宜一些。”韓女士說。不過,韓女士更多是“跟風”,并不知道網購奶粉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武漢海關提醒,消費者可以通過“三必看”選購合法合格的進口食品:
一看進口預包裝食品是否有中文標簽,正規的進口預包裝食品都有中文標簽;二看進口食品的“身份證”,向經銷商索取查看海關出具的檢驗檢疫證明,該證明詳細記載了進口食品的名稱、原產地、生產日期、品牌等信息;三看進口食品準入情況,登錄海關總署網站查看相關食品是否獲得準入,只有經評估并獲得我國準許進口的特定國家地區的特定產品方可入境。
用得安心:了解風險理性維權
王玲是武漢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她經常在網上觀看“吃播”并購買網紅零食,這些食品很多是國外品牌。“我是學生黨,生活費有限,多會選擇代購的方式購買進口網紅零食,也曾買到過假貨,但并沒獲得相應賠償。”王玲說。食品安全法規定,網絡食品經營者應當實名登記,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網絡食品交易平臺應對其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審查和管理,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將承擔連帶責任。
“非一般貿易產品,比如個人代購、他人贈送的禮品則維權困難。”郭明星提示,我國對跨境電商商品發布有正面、負面清單,消費者可自行查詢,在代購時了解其風險。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購買到問題食品的,消費者可以向銷售者或者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由交易平臺賠償。武漢海關部門還提醒出境購物者,一定要理性消費,提前查閱好出入境禁止攜帶物品的目錄,不要攜帶或郵寄法律禁止進境的食品入境。“按照我國法律規定,無論是生肉還是熟肉、水生動物產品、動物源性奶及奶制品、蛋及其制品、燕窩、新鮮水果、蔬菜等,均禁止旅客攜帶入境。”郭明星提醒。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