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孕婦的心態和優生
縱觀現在的社會,壓力異常巨大。連孕婦也不例外,她們既要忙碌于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對于生寶寶這么一件大事,更是她們人生的第一次,所以孕婦患上憂郁的情緒也不足為奇,那么怎么樣才能讓孕婦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呢?
良好的心態,融洽的情感,是幸福圓滿家庭的一個主要條件,也是孕婦到達優孕、優生的主要因素,在夫妻情感融洽、家庭氣氛完美、心態良好的情況下,受精卵就會“安然舒適”地在子宮內發育成長,生下的孩子就更健康、聰慧。夫妻之間長期處于過度緊張、悲傷、憂愁、恐怖、抑郁、惶惑的情感中,就會使雙方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中樞活動受到障礙,從而引起內分泌代謝等主要功能的改變。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受孕懷胎,無疑有害胎兒的健康發育。
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提出看重孕婦心態對胎兒的影響。西漢賈誼在《新書·胎教》中請求孕婦“口不出狂言,笑而不喧,雖怒不罵”,主張胸懷舒服、樂觀,喜怒哀樂不可過火。明代萬全在《古今圖書集成部全錄》一書中,也請求孕婦“自妊娠之后,則須行生端嚴,性格和悅,喜怒哀樂,莫敢不慎,”否則,“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生郁,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母氣既傷,子氣應之未有不傷者也。”祖國醫學認為,“胎借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補大生要旨》中說:“除腦惱,凡受胎后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則安胎,氣逆則胎病”。就是說,孕婦要消除惱怒,不要動不動就大動肝火,怒火中燒,以致氣不順,胎不安,時間長了胎兒必受影響。《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產”的論述。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不良的心態可導致孕婦氣血失調,進而危及胎兒健康發育的醫學道理。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證明,母親孕期的心理狀況,如恐怖、緊張、悲傷、憂慮、抑郁、狂喜,均在一定水平上影響胎兒的正常成長和健康發育。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是由母親血液循環通過胎盤供應的,母親不良的情感變更會影響營養的攝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化學成分。健康向上、愉快活觀的情感,會使血液中增長有利于健康發育的化學物資,所懷胎兒便發育正常,分娩時也較順利。反之,緊張、恐怖、焦慮、愁悶、悲傷的情感,會使血液中有害于神經體系和其它組織器官的物資劇增,并可通過胎盤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導致胎兒畸形、早產、未成熟兒等。比如,當孕婦情感過度緊張時,交感神經愉快就會占優勢,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長,就有阻礙胎兒上頜的發育而形成腭裂的可能性。而長期愁悶的孕婦,因為食欲不振,血液中營養成分不足,常會導致早產或胎兒體質降低。臨產時孕婦受精神刺激而極度不安時,有可能發生滯產或產后大出血。
由此可見,古今醫學家和現代醫學科學均諄諄告誡孕婦,應心胸豁達,保持樂觀而穩固的情感狀況,以利于到達優孕、優生的目的,確保胎兒的健康生長發育。
那么,要使孕婦保持良好的心態,應注意些什么呢?一是要形成尊敬和關心孕婦的良好風氣,要通過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充足有益的休息、健康、文明的文化娛樂來影響和進行調節,盡快恢復孕婦因為妊娠而被破壞的心理平衡,共同創造有利于優孕、優生的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二是孕婦要增強道德修養,多行善事,心胸寬廣,勿聽惡語,學會制怒,切忌暴躁恐怖、愁悶愁悶和捧腹大笑;三是孕婦要養成良好的文化娛樂、生活習慣,不去鬧市區和危險區,不看淫穢兇殺讀物、影片,多看美麗的風景、圖片,多讀優生優育和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書刊,多聽悅耳輕快的音樂,保持愉快的心情;四是家庭成員,特別是作丈夫的,更應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妻子以更多的體貼、關心和溫情,做好飲食調理,增強孕期營養,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要自動分擔家務,讓妻子在鄶適、和睦、寬松的環境中健康、愉快地度過妊娠期。
良好的心態是優生優育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條件,為生育一個健康、聰慧、活躍、可愛的小寶寶,從愛情的種子孕育時起,就給其創造一個美好的搖籃。